泰和槎滩陂世界灌溉遗产江南都

北京专业看白癜风医院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index.html

提示:点击上方↑“今日泰和”免费订阅

每天为您提供以下精彩内容

热点

资讯

本地

生活

服务

泰和县有一座叫槎滩陂的引水工程格外引人注目。离县城30公里,陂坝位于赣江二级支流牛吼江上,陂坝以上集雨面积为平方公里,素有“江南都江堰”的美誉。据爵誉村周氏祠堂墙壁上嵌存的碑口《槎滩碉口二陂山田记》记载:“后唐天成年间(-)监察御史周矩(-),金陵人,于后周显德5年()避乱迁居泰和万岁乡,因地处高燥无秋收,乃在禾市上游以木桩压石为大陂,长百丈,导引江水,开洪旁注,以防河道漫流改道,名槎滩”。据此推算,槎滩陂为南唐周矩(爵誉村周氏开基祖)始建,时间约在年前后,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历史。完善的古代水利工程管理制度,使得这座水利工程虽然历千年风雨,仍发挥着显著的灌溉效益,被专家称为"江南都江堰"。

文-刘晓雪

公元年12月20日,江西泰和槎滩陂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穿过历史的尘烟,这座古陂千年流淌,足迹所至,万顷荒野变成了沃土良田。穿过稻香河流,一个个村庄星罗棋布,一幅幅画卷次第打开。而那个千年前建陂的人——周矩,更是在典籍和父老乡亲的口中千古流芳。

千年之后的孟夏,我踏上了槎滩古陂长长的陂坝,脚下,是大坝上垒叠的红条石。因为连续几天的强降雨,牛吼江的水位比平常略高,没过了小腿肚,然而,河水依旧清澈,脚下的红条石格外光滑温润。我非常惊讶,作为赣江的支流,又连续遭遇强降雨,要应对洪峰的肆虐,按理,槎滩陂的压力是相当大的。

然而,我环顾四周,古陂附近的村庄,水茫茫的田畴里,却是绿浪千重。几头牛儿在河边草滩悠闲地啃着青草,静静地听着小河淌水。一派宁静。谜底,毫无疑问,这得益于槎滩陂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科学的设计、选址。

经过艰苦而周密的科学考证,周矩父子最终选择在河水大角度转弯后的水流缓慢处拦河筑坝,以减轻流水对坝体的冲击力,使陂坝坍塌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陂坝顶高度略低于河岸,洪水期陂坝没入水下,大量的江水就从坝上溢出进入老河道,具备了防洪减灾的功能。

在科技手段发达的当下,要做到这点自然不在话下,然而,周矩是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南唐。今天看来,无论是前瞻性和惊人智慧,还是灌溉系统的千年不坏,无不来自周矩对民生的深切关怀。试问,若没有真正的爱民惜民之情,又怎会有这名垂千载的不朽功业?

所谓天时不可逆转,命运因此无常。五代十国,混乱的尘世像被狂风吹起的沙砾,纷纷扬扬,动荡不休。兵乱猛于虎,即便身为南唐金陵监察御史,周矩也不得不携家小晓行夜宿,一路风尘,避乱南迁。所幸女婿杨大中时任吉州刺史,尚有可投奔之地。历经坎坷,公元年,他举家迁徙灉水之畔的信实乡(今泰和县螺溪镇爵誉村),从此扎根斯地,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来,远离了金戈铁马,寓居乡野的周矩大可学学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过着衣食无忧,优哉雅哉的生活。可是,身处江湖之远,这位前监察御史念念不忘庙堂之高,处处体察民情。当他了解到信实当地百姓有田缺水、深受旱灾之苦后,幽静雅致的书房里,再难寻矩公挥毫泼墨的身影。整整两年的时间,周矩不顾年老体弱,拄着拐杖,带着两个儿子日晒雨淋,足迹踏遍了信实的山山水水,深入考察灉水水源和地理环境。

一番深思熟虑、两聘工匠论证、三筹建陂银资后,公元年冬,周矩带领当地村民选择在灉水(牛吼江)上游建筑槎滩陂。他们将木桩打入河床,再编上长竹条,遏挡水流,然后填筑黏土夯实,最后在主坝上层垒叠坚固的红条石,形成陂坝。据《泰和县志》记载:古陂长一百余丈,横遏江水,开洪旁注,故名槎滩陂。又于滩下七里许,伐石筑减水小陂,储蓄水道,俾无泛滥,名碉石。主坝建成后,周矩父子带领乡民开挖灌溉渠道36条,使当时信实多亩受旱田地变成了吉泰盆地的鱼米之乡。

槎滩陂完工后,目光长远的周矩父子不改初心,为杜绝“以陂谋私”,避免日后的纷争,也为了更好地治理陂堰,一是购置山参口山和城陂筱山供维修陂渠之用。二是与当地士绅共同协商,最终订立了由陂长负责、各有业大户轮流执政的“五彩文约”。至此,被称为“仁、义、礼、智、信”五号的名绅大族,依照“五彩文约”规定轮流担任陂长,负责当年的陂田收租与水利治理及维修工作,从而彻底使槎滩陂成为“乡族共有公共资源”,实现了周矩建槎滩陂“不得专利于一家”的初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槎滩陂坝渠道多次进行改建、扩建,使灌溉面积达6.1万余亩,受益乡镇扩大到吉安县永阳等诸镇。

我赤脚淌水,缓缓走过古陂,陂坝上刻有文字,虽经岁月沧桑,依稀可辨“春耕秋获,闾阊免旱魃之灾;麦渐忝油,黎庶颂阳侯之德”。看来,百姓心中有杆秤,斤斤两两,丝毫不差!

不知道槎滩陂完工时,周矩是怎样的心情。是成功的喜悦,还是百姓无忧的宽慰,或是对工程质量的坦然?我想,大概都有吧。即便是在离世后,只要想想两乡百姓从此可以不再受旱灾之困、洪灾之祸,这位卸任的监察御史梦境都会变得祥和安宁。

周矩去世前立下家规:陂为二乡九都灌溉公陂,不得专利于周氏。史载,宋仁宗时,周矩后辈子孙,官至朝奉大夫的周中和告老还乡后,念先祖周矩创筑槎滩陂之艰难,撰文写下《槎滩碉石二陂山田记》。文中写道:槎滩、碉石二陂虽为周氏祖先创建,但不得专利于一家,周氏子孙宁待食德之报,而不必食田之获。至今,《槎滩碉石二陂山田记》仍作为历史见证镶嵌在周氏宗祠“久大堂”的墙壁上。

夕阳西下,穿过稻香河的槎滩陂古朴凝重,低沉的水声在苍茫的山野激荡。河岸,一树树苦楝子安静地在风中摇晃。一对父子站在石刻前,父亲正在给儿子讲述槎滩陂的故事,讲述百姓从中受到的护佑。他告诉儿子,一个官员,不仅让当时的百姓受益,还能让后世百姓受到荫庇,这样的官员,值得人们世世代代景仰和铭记。

的确,周矩的风范和精神,已经深深烙在了泰和这座古城的记忆里。他们在槎滩陂留下的精神元素,已经深深融入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被称为泰和古城的历史良心。

从这个意义上说,槎滩陂不只是一个水利灌溉系统,也不只是一处珍贵的文物古迹,它更是矗立在璀璨中华文明之中的一个文化坐标。它昭示着一种尊重自然的精神,一种因地制宜的智慧,一种长远规划的理念,一种爱民为民的情怀。它的存在,既是一种呼唤,也是一种警示。

爆料、有偿投稿添加

同城推广·联系-

▍内容来源:网络,图片/视频摘自网络、江西日报

爆料、求助、便民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jiangyanzx.com/djysmj/213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