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长流润万年——岷江
也造洪水毁千田
先人智出鱼嘴堰——鱼嘴,又称分水堰
分波畅缓皆自然——安澜索桥
年10月25日
我们来到了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风景区参观游览
进入都江堰景区首先看到的是卧铁模型展示——卧铁是埋在内江“凤栖窝”处的淘滩标准,也是内江每年维修清淘河床深浅的标志。现有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朝万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国十六年和年埋下的。
沿堰功道里行——始建于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年)的都江堰,不仅要归功于李冰的科学选址、精心设计、巧妙施工,更要感谢秦汉以来历代驻川官吏和有识之士对都江堰的悉心维护,使其造福于民,并于年十一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路侧古树林立
尤以这株张松银杏最为引人注目
张松银杏树龄已有余年,枝干上垂下的树乳(据说年以上树龄的银杏树才有的标志)展示着它的古老
商代古木
奔流的岷江(内江)
林中老阁——香醉阁
江对岸的街巷——西街
江边栈道——花洲栈道
展示着离堆公园的风情
伏龙观
展示着李冰父子的功绩,和人民对他们的敬仰
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年~前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下图为年出土的多年前的李冰石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圆雕石像
还有一尊堰工石像
一座千斤重的飞龙铁鼎——鼎身八条飞龙制作精美、各具神态,为镇观之宝。有传是武则天孙女、唐睿宗的女儿玉真公主和金华公主在青城山出家修道时炼丹所用。
后殿
前殿
之间种植的树木
枝形优美
护佑和装扮着古观——檐下悬挂的是年制作的都江堰鸟瞰图
岷江是长江主要支流之一,都江堰距离成都市区50公里,但落差却有米,相当于悬在头顶之上。古时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秦欲统一中国,治理水患的都江堰为之创造了经济基础。
宝瓶口是都江堰的第三道关口,但却是最先开凿出来的!
在没有火药的年代,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
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
把开凿玉垒山分离出来的石堆叫“离堆”
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减少了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
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
离开伏龙观
出门向西游览
红墙配银杏
秋日美颜
行过新索桥
可以更全面地看到宝瓶口和离堆全貌
也就来到了都江堰第二道关口飞沙堰
虽然飞沙堰是最后修建的,但却是都江堰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主要作用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
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汇归岷江正流。
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疾驰而来,夹带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溢洪道前修有弯道,飞沙堰可将上游带来的泥沙、卵石,甚至重达千斤的巨石,利用离心力作用,从这里抛入外江,来确保内江通畅,确有鬼斧神工之妙。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
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筑,以保一劳永逸
为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命人雕刻了3个石桩人像,置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并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来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标准
至明代改用卧铁,替代了石马作为淘滩标准
为保证有足够的江水流入内江,开出宝瓶口后的第二步就是修建了分水堰鱼嘴
从这里开始,岷江被分为了内江和外江
内江灌溉,外江分洪
有了都江堰防洪、灌溉、航运这一综合水利工程
才有了岷江中下游人民的幸福生活
也才有了真正的天府之国
公元年,大诗人杜甫登临玉垒山,吟咏华章:“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为喜灌坛河润远
恩波德水又重新
也让人们看到了众多的美景
我们去时,外江水少,正在清沙
内江仍有水流不断
行至此,都江堰景区堰体部分已经游览完毕,由于美景多多,后续山体和西街部分,将分期分享。
2个多小时的游览,欣赏着眼前美景,但都是在感叹中走过的,感先人智慧,博大精深!叹华夏万民,福缘绵长!整理这些图片和编辑此文,更深度了解到多年前,都江堰建造时的艰难,更钦佩李冰父子无人可比拟的智慧和勇气!也希望更多人可以了解到,世界水利史上这颗璀璨的明珠——都江堰!
正是:
一堰除万险
三关保千年
纵览川蜀景
细品天府源
弱履微言定格瞬间分享美好
喜欢请点赞和在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jiangyanzx.com/djysmj/21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