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县第一任知县马玑

顺治十八年(),首任灌县知县马玑从京城起身,风尘仆仆,千里迢迢来到任所,时间已是康熙元年()。本来准备来此大展才华的他,走马上任的第一天,就被眼前灌县的情景惊呆了:造就天府之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废弃已久,内外江河渠杂草丛生,县内居民十室九空,灌县城墙倾颓不堪,偌大一座县城几无人烟,虹口山上的野兽都已跑到县城大街上大摇大摆地散步……马玑看到当时灌县的现状可能有点惶恐。当时本想领导数十万人的他,却只管理了区区几千人。但是,马玑很快就从郁闷中振作起来,他勤于政事,采取措施,复兴灌县。招抚流民,修葺文庙和县衙马玑数次上书朝廷和川省总督,呼请组织移民迁来灌县。灌县人口大增,就是从马玑任职开始,他为移民争取优惠政策,鼓励移民放心插占(移民看好地方,插上树枝、竹枝等作为插占标志并围上,即为自己的土地),修房造屋,安心农耕。先后有湖北、湖南、广东、江西、陕西、山西等十多省的数万移民到灌县,在马玑担任知县的十年间,曾经人烟稀少的灌县一时间人丁兴旺。作为一县之长,他常常到县属乡村巡视,噓寒问暖,深受县民拥戴。在马玑的勤政之下,灌县迅速恢复了生机,出现了自明末以来难得一见的繁荣场景。康熙元年()春,马玑莅任灌县,县城荒芜,无办公衙署,但他为教化下民,传播文化、弘扬儒学、宣传礼教,下车伊始,即重建文庙正殿,以招抚流民,安定士人。康熙五年(),灌县社会局势逐渐稳定,那时马玑仍没有固定衙署办公,有失体统,也有损朝廷的颜面。于是,他在东街正中、前明县衙遗址上,修建县衙,共计正堂五间,凉厅三间(在露台上),头门外鼓楼三间,仪门三间,圣渝坊一座三间,东西科房二向六间,广莫亭三间,为以后灌县衙署的扩建打下基础。提炼推荐灌县胜景第一人马玑结合灌县风光秀美、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佛道教盛行等特点,写了一首五言律诗,以宣扬灌县风物:《灌阳十景诗》青城描不尽,客赏意何穷。翠竹窝栖凤,寒潭卧伏龙。离堆岚锁峡,洞口石生风。晚渡江沙白,灵岩灯火红。竹林飞夜雨,圣塔响晨钟。老人村尚在,不见白头翁。(此诗归纳为:青城洞天、翠竹栖凤、寒潭伏龙、离堆锁峡、洞口生风、白沙晚渡、灵岩圣灯、竹林夜雨、圣塔晓钟、老人胜地等十个景点。又据史料记载,马玑在五言排律基础上为上述十个景点分别题了一首七律诗,史称《灌阳十景》。)本诗第一二句咏“青城洞天”。青城山风光旖旎,秀绝人寰。其作为中国道教发祥地,是神仙都会、天下第五洞天,以“天下幽”而名播海内外。面对青城山区的众多美景,自己既然无法描述,则客人自可随心所欲,各自欣赏自己所钟意的美景,各表高论。第三句咏“翠竹栖凤”。凤栖窝在灌县西门城门外至玉垒关两个关口之间,山形似凤,是松茂古道上的第一站。《增修灌县志》:“凤栖窝,即凤栖山,在县西关下。山势陡伏,如凤戢翼而下。相传多箐竹,环城里许,皆苍翠攒立,人多留憩。”年后,随着成阿公路的修通,古道渐渐失去了往日马帮商旅熙来攘往的喧嚣,只余下至二王庙一段,使人还不时怀想起古道驼铃叮当响的漫漫岁月。第四句咏“寒潭伏龙”。具体指向伏龙观下的伏龙潭。传说当年李冰治水时,擒孽龙并锁此深潭中。江间流水湍急,直冲离堆,然后回旋,波翻浪涌,幽深而不可测。至今仍为都江堰著名景点之一。第五句咏“离堆锁峡”。它是指宝瓶口与离堆之间内江入口处的激流所形成的蒸腾水汽。宝瓶口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三大核心工程之一,每当夏季,峡口岚气蒸腾旋绕,江上雾障云遮,江水吼声如雷,烟水濛濛,蔚为壮观。第六句“洞口生风”。是指灵岩山半山腰的黑风洞。相传该洞与山那边的二王庙相通,每当天气变化欲雨时,常有黑气从洞中飘涌而出,所以得名黑风洞。又据说古人常常以该洞涌出的风量大小来占卜当年农作物收成的丰歉。过去常有人去烧香、祭拜。第七句咏“白沙晚渡”。指清初白沙河边晚渡时的喧闹情状。据《增修灌县志》:“每夕阳西坠,山市不喧,渔子樵人争渡沙际间。溪声、人语与篙浆争鸣,俨如一幅潇湘画卷。”因西行往来的行人商贾都要在此摆渡过河,白沙这个地方就成了水陆交通要冲,当时的白沙渡口很是热闹繁忙。第八句咏“灵岩圣灯”。“(灵岩山)在治北五里,三月夜静,空际常见灯火往来”。传说,夜晚从灌县城中望灵岩寺灯火闪烁,如见天上的街市。第九句咏“竹林夜雨”。竹林寺分上、下,下竹林寺位于城北清官山下,上竹林寺则在清官山半山腰,夜半风声萧瑟,若阴雨点滴。两座竹林寺俱为南北朝时期创建的古寺,两寺之间,草木繁盛,凝青聚翠,林荫夹道,雨雾蒙蒙,林泉草木。第十句咏“圣塔晓钟”。圣塔寺在灌县城北,位于玉垒山麓。相传其钟不叩自鸣,每将曙时,灌县城区就能听到圣塔寺的钟声。其声激越,声闻十里。每当清晨,圣塔寺钟声响起,远在五里之外的城东观凤楼上的大钟也会受其影响而发声应和,成为当时城区的一大景观。第十一、十二两句,咏“老人胜地”。《乾隆灌县志》载:“治西南七十里有老人村。”老人村原属灌县水磨乡(年以后划归汶川县,今名水磨镇)。年以前,不通公路,去水磨乡老人村都是从泰安乡红岩村白云群洞(今天的青城后山)沿花泽老路或从两河乡(现在属大观镇)和平村翻山过去。在宋代苏轼笔下,青城山老人村山清水秀,到处盛开着大如斗的牡丹花,人们生活舒适,民风淳朴,长寿者很多,如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一般。而康熙初年的老人村,在兵连祸结,战乱天灾中,人民饱受磨难,生活昨是今非。马玑已经看不见鹤发童颜、步履轻盈的耄耋老人了……但是,招移民、复生产,兴灌县,让老人村重现昔日风采的愿望和计划,已经在县太爷马玑的心中存在,显现在《灌阳十景》诗的字里行间!以上简练明快宣扬灌县风物的诗句一出,立即传扬开来,家喻户晓,饮誉当时,对招徕“湖广移民”起了一定的宣传作用,传颂至今。结语清顺治十八年()农历五月,离现在年前,直隶(今河北)进士马玑出任灌县(今都江堰市)清代第一任知县。其时因明末张献忠之乱,整个四川十室九空、民生凋零,灌县亦然。马玑来灌后,招抚流亡,修文庙、公署,在废墟上重建县城,数年之间百废俱兴,深得百姓拥戴。马玑为宣传灌县、招抚移民、把灌县俊美秀丽的景色归纳为十个胜景,并一一用诗歌的形式展现出来,他把对灌县山、水、人、文真挚的爱,都毫无保留地表现在十首《灌阳十景》诗的字里行间,成为宣传都江堰山水胜景第一人。马玑勤政爱民、励精图治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认真总结、传承和宣传并永远纪念。马玑简介

马玑,直隶(河北)进士,顺治十八年(年)任县事,长诗歌。顺治十六年()己亥科进士题名金榜,其名列三甲第一百一十九名。自顺治十八年()至康熙九年(),马玑在灌县担任知县,任期十年。其生卒年、任职灌县以前及以后事迹暂时不详。

供稿:郑宇翔

主管:都江堰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主办:都江堰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宣传营销科

主编:曾岷

责任编辑:刘建华

值班编辑:李思易

编辑:杨璨、张铴月、张立新、张渝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jiangyanzx.com/djyswh/212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