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多管齐下缓解大城市病金台资讯

成都熊猫空铁。记者李向雨摄(资料图片)

东京涩谷地区。记者田为摄(资料图片)

东京,在任何纬度下,都稳坐全球公认的世界四大城市席位。

东京,是一座轨道上的城市,不管你喜欢与否,都必须承认它的轨交网络,是一件艺术品。

作为蝉联10年的Alpha级(全球一线)城市,东京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铁道交通枢纽,并以此为基础,将TOD利用到极致。

这使东京都市圈能量惊人:年常住人口约万,GDP总量1.7万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32.5%,形成预防和治理大城市病的成功“样本”。

在两张地图上画圆,可以看到,成都与东京,两大都市圈在人口规划、建成区面积等方面存在某种类似性,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相较于成熟型发达城市东京,正值城市发展关键时期的成都,可以学什么?

“世界城市,一定是被尊敬的城市,东京这方面做得很好”,在天府文化研究院院长谭平看来,要赢得尊敬,文化非常重要——可让城市在借百家之长的同时,拥有辨识度。

具化而言,天府文化底蕴深厚,如何将文化有机镶嵌?这或许是成都迈向世界城市道路上,需要贯穿始终的课题。

以轨道交通重构城市格局

东京

通过轨道交通打造东京都市圈,形成典型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结构,是东京都市圈高密度、高流动、低拥堵特点的重要原因

成都

成都轨道交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可以加快构建成德眉资通勤化轨道交通,打造成都都市圈建设的“先手棋”

林晔是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分院院长,年,他结束了在日本12年的留学工作生活,回到成都。

在东京时,他喜欢乘坐JR线,到武藏野市吉祥寺站下车,待上几个小时。那里有好喝的咖啡,偶尔还能淘到心头好。

“交通最重要的就是便利性”,武藏野市虽处于传统意义上的郊区,但得益于高度发达的轨道交通网络,不仅能让林晔“说走就走”,也让这里颇受东京年轻人欢迎。

庆应义塾大学环境信息学部教授严网林说,依靠大容量轨道交通输送长距离通勤通学人口,是东京都市圈高密度、高流动、低拥堵特点的重要原因。

而成都轨道交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年9月,地铁1号线开通运营。至去年12月,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突破公里。今年内成都地铁还计划开通5条新线,线网里程将突破公里,日均客流有望突破万乘次……轨道交通是改变城市格局的重要力量,借鉴东京,《国际大都市规划建设研究年度总报告(年)》(下称《报告》)建议,要打造轨道上的成都都市圈。

当前,成都恰逢重要历史机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先手棋”,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正是打造成都都市圈的绝佳“试验田”。

但对不爱开车的林晔而言,目前要实现“说走就走”到眉山或资阳喝杯咖啡,是一件费力的事。需要加快节奏、加大步伐,构建四市轨道交通轨线。

《报告》用数据表达更加直观:成都在轨道网密度(东京都市圈0.24千米/平方千米,成都都市圈仅0.02千米/平方千米)、系统层级丰富度、列车开行频次、交通接驳便利度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

《报告》也提出一些发展借鉴方向——如在成渝中线高铁等新通道布局基础上,争取新增成渝超高速磁悬浮等国家试验项目建设;在现有轨道基础上,构建联通德阳、资阳、眉山和东部新区、大邑、都江堰等的成都城际外环线,总体形成类似东京都市圈“多环放射状”的轨道交通网络格局。

以TOD布局优化城市形态

东京

依托轨道交通,东京形成了世界领先的“轨道物业”TOD模式,引导都市圈向多中心结构转移

成都

成都TOD规划,应该学习东京,注重区域特点,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切入

伴随着高度发达的轨道交通,东京还形成了世界领先的“轨道物业”TOD模式。

鲁珂是某企业日本分公司员工,定居日本已5年。对于东京的TOD,他颇有体会。

“在东京和大阪,地铁公司以交通运输为基础,逐步发展站点经济,大家耳熟能详的东急百货、阪神百货都是得益于地铁站的高密度人流,发展成为大型商场。”据他观察,这在日本人的消费生活中占有极重分量。“下班回家路上,约朋友在车站,上楼就有餐厅、商场、电影院、书店,小聚后下楼各自回家,十分便捷。”

TOD作用远不止于此。如果说轨道交通改变城市布局,TOD开发则是改变城市形态。东京依托轨道交通打造TOD新城,引导都市圈向多中心结构转移。

边学边做,成都已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年8月,成都5个TOD项目集中开工;年3月,总投资约亿元的成都新津站“TOD5G”公园城市社区示范项目开工;5月,首张TOD地图发布,首批16个TOD项目区域分布正式曝光;6月,成都市首批8个TOD项目商业规划公布……

但TOD就必然会带来城市副中心的繁华吗?对此,严网林的观点是:不必然。

“任何城市副中心都受多点影响,比如基于城市整体和地方特色,它的功能定位、土地利用形态、空间设计、执行情况是否合理。”严网林说,TOD再厉害,也没法在违背上述合理性的情况下发挥积极作用。

这个观点,做城市规划的林晔也非常赞同。在他看来,TOD并非大杂烩,跟城市各个区域发展有极强关联性。

“东京山手线就是最好模板”,他认为,成都的TOD应该是各个区域特点的表现,从城市发展的角度而言更有意义。

以新区建设重塑城市空间

东京

强化新城品质打造,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创新打造“丰田未来城市”

成都

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围绕新区创新探索,把人才引进来留下来

年,周芹菲从韩国崇实大学毕业。恰逢成都推出“人才新政12条”,她选择回归,落户成都天府新区,进入一家跨国企业。

新区的“人才链产业链”催化出强大吸附力,中青年、高学历人口不断涌入。截至年5月,成都全市累计落户人才28.26万人。

人口快速增长和城市高速发展成正比。东京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城市之一,但大城市病得到了有效解决,新城建设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某方面来看,成都和东京有着相似之处。简单算笔账:年到年,成都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约45万。考虑到后十年增速放缓,按30万人算,年会达到0万人口。

破釜沉舟,未雨绸缪。年成都提出十字方针,“东进”翻越龙泉山,开辟“第二主战场”。在冲破“大城市病”瓶颈同时,打开面向未来的永续成长新空间,即成都的“未来之城”。

3年孕育,今年5月,成都东部新区挂牌,同步发布总体方案和空间发展规划。

“与规划多少人口相比,更重要的是如何吸引这些人到这里安居乐业。”成都东部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刘勇的思考,恰恰符合《报告》内容。

《报告》以东京大都市圈茨城县建立的筑波科学城为研究样本,梳理出几条成功经验:营造高品质宜居宜业环境、产城融合发展、创新打造“丰田未来城市”等。

简而言之,就是以良好的环境、住房和公共服务吸引人入驻并留下。

首先是城市空间、产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严网林教授说,规划建设新城,应从城市圈的角度,综合考虑开发的社会经济效益。

而在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看来,东部新区担负着以“龙泉山东侧四川主要的现代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产业发展带”为重任的产业布局,注定未来是一片投资热土。

基于此背景,《报告》给出建议:结合东京打造“丰田未来城市”的新启发,东部新区应该进一步探索“未来城市”的实施建设模式,即创新营城模式。

成都已经在探索,并提出“人城产”的营城逻辑——以人成为第一步任务,只有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高素质的人群进入东部新区,才有未来之城的基础。

在这个逻辑下,成都未来之城的打造和经营,已经额外拥有了大批“规划师”和“谏言者”——相关产业从业者、想来成都发展的年轻人——他们的兴趣爱好、新兴生活方式,都应该被长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jiangyanzx.com/djysms/258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