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边钰裴蕾
9月21日,四川省作协“红色文学轻骑兵·百场讲座进基层”暨四川省图书馆“21市州讲座联盟”再出发,走进都江堰这片诗意之地。鲁迅文学奖得主穆涛围绕《中国人的大局观》,从时间研究、对天地敬畏和中国人读书传统三个方面入手,带领文学爱好者追古论今,剖析深度写作所需的“大局观”背后的历史脉络。
此次活动由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日报社、四川省图书馆主办,都江堰市文联、都江堰市作家协会承办。
“《中国人的大局观》,这个题目乍一听感觉挺大,但用平常的话来讲,就是一个人看问题的观点。这决定了我们文章的深度。”在穆涛看来,好文章不在于写得多么漂亮,而在于思想的深度,这就好比跳高比赛,“你跳2米5,就是世界冠军;但如果你只跳1米,无论姿势再美,都不是冠军。”
既然写作者最重要的就是写出深度,那如何拥有这种“深度”?穆涛从中国人对时间的研究、对天地的敬重,以及中国人重视读书三个方面入手,剖析历史进程中,中国人看待问题、认知问题背后的“世界观”。
中国人对于时间的认知,最早可以追溯到一根平平无奇的棍子。穆涛说,大约在公元前年,人们在土地上立起一根棍子,通过棍子影子的变化,来判断时间,这是钟表最早的雏形。有了时间的概念,才有历史。随后,人们开始对太阳产生好奇,从而去研究时间的划分。在这样进程中,“日”“月”“春、夏、秋、冬”等逐渐被研究、定义。这些有关时间的研究,不仅具有科学的智慧,还藏着古人对于世界的理解。穆涛解释,《尔雅》中对四季的定义,就颇有妙处。书中对春的定义为发生;夏的定义为长盈;秋的定义为收成(收敛);冬的定义为即终。在穆涛看来,每一个季节背后,都蕴涵着人生哲理。
提及此处,还不得不提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首次完整阐述可以追溯到汉景帝时的《淮南子》一书中。汉武帝时,更是作为国家历法写入《太初历》。穆涛认为,中国古人有两个了不起的科学贡献,一是发现并细化了一年之中井然有序的生态变化规律。另一个是以春秋命名国家史书,把天文、地理、人间沧桑事态相互参照起来看待世界。
二十四节气是讲变和不变的。一年之中二十四个节点的运行原则是不变的,但每个节点里都饱含着变化。气候这个词的意思,是节气变化的外在体征。医生治病看症候,厨师炒菜看火候,老百姓过日子,要看天地的气候。穆涛感叹,古人对于有二十四个节点的观察是很具体入微的,确定了五天为一候,每个节气里有三候。他举例,比如“秋分”就包含初侯、二侯和三侯。其中,初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也就是冬眠之虫开始在洞口培土,为冬眠做准备。三候,“水始涸”,即水的流速开始减慢。
穆涛还提到二十四节气的路线图的一个有趣现象,即节气路线图由立春到大寒,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圆,形成了轮回。设定这个顺序的基础不仅是天象,还有地势和农时。在每个节气里,古人还都硬性规定了具体的禁忌条款,如“立春”禁止伐木等。从这个角度看,穆涛认为,二十四节气藏着中国人的世界观,藏着一种对人妄为妄行的警惕。
当天,穆涛还从对天地敬畏和中国人读书传统方面入手,对中国人的“大局观”进行剖析。他提到,古人常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但并不是指读了书就会有变化,而是读了《诗经》和《尚书》这两部书,一个人才会有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