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去哪里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96552376715502314&wfr=spider&for=pc
李崎/编撰
吴佩孚(年4月22日--年12月4日),字子玉,山东蓬莱人,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爱国者、中国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官至直鲁豫两湖巡阅使、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作为一代枭雄,能征善战,有常胜将军之名。吴佩孚其实是秀才出身,以秀才而军阀,上马作诗,下马读书写字画画,熟读《易经》、《春秋》,在军阀中很特别。而且吴佩孚平生注重修身,廉洁自守,为人忠直,至性至情,称得上是北洋集团中乃至民国政坛军界中的佼佼者,华北沦陷于日伪之后,愈显其晚节弥坚。最后甚至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中华民族伟大而不可侵犯的气节。他还是亮相《时代》杂志封面的首位中国人,被《时代》杂志称为“BiggestmaninChina”,中国最强者。
吴佩孚是北洋军阀首领之一,在历史教科书中常被作为镇压人民的刽子手来介绍。但是,中国近代史是一部非常复杂的历史,近代史上的人物也是非常复杂的,远不是一个“坏”字或“好”字就可以简单概括吴佩孚的一生。——题记
北洋军阀吴佩孚被北伐军打垮后,于年7月窜逃入川,至年8月,离开四川赴甘肃,在四川度过了整整四年的逃亡生活。
年夏,吴佩孚在成都流连十日。7月27日,率其随身人员及卫士,由成都前往灌县青城山游山避暑。当天下午五时,吴佩孚偕眷属、随员、卫队等余人乘汽车抵达灌县,驻军旅长邓国璋、副旅长龚渭清率县中机关法团代表盛大欢迎。青城山道士早已打扫殿宇,准备作吴佩孚的行辕。灌县团练局也调集团丁到青城山周围清乡,做好护卫准备。
吴佩孚抵达灌县第二天,参观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原来打算小组一二日,即上青城山。殊不知天公不作美,一连数日下大雨。结果,吴佩孚没有实现游山愿望。
因连绵大雨滞留灌县期间,灌县地主、豪绅均以求得吴佩孚的字画为荣,交相请托代求。于是,灌县城内纸铺玉版宣纸为之抢购一空。那时,吴佩孚有求必应,手不停笔,留下不少污痕。
吴佩孚出川路线,第一条是渠道成、嘉、渝、万,前往南京、上海,住在蒋介石指定的“休憩所”。他安认为这是一条投降路线,不仅在政治上永无翻身之望,而且一入牢笼,一切将化为灰烬。
第二条出川路线是取川北大道北上,到北京去依附张学良,或者到天津去搞段祺瑞、吴佩孚、冯国璋三角同盟。显然,这是走不通的道路。
在最后走投无路的时候,吴佩孚异想天开,想出第三条路线——径走西北。他决定潜赴甘肃,以西北回部王公等为基础,团结、拉拢甘、宁、青、新四省实力派,在西北独树一帜,伺机再起。
实际上吴佩孚的巴蜀之地漫游,绝非仅为游山玩水,他还有别的目的。一是联络川军诸将,二是寻找出川路线。
这条路线,原本拟取道川北绵阳、广元,经陕西边境前往甘肃。故吴佩孚的卫队及随从人员均多留住潼川(三台县城),等待与他同行。
因担心“安全有问题”,于是采取了“间关出走奔西北”的决策。那就是,趁游览青城山之际,由灌县西行,经松茂古道,越原始草原(松潘草地)进入甘肃。这一决定,完全得到了邓锡侯的支持。灌县以西,全是邓锡侯的防区(控制范围),其兵力延伸到甘南的武都、文县一带。这一路,五一是可以通行无阻的。
吴佩孚留灌期间,所有准备工作顺利就绪。当时汶川、茂县、松潘沿途的安全工作是这样做的:
除由驻军负责,派兵保护外,由号称“申大王”的江湖人申介屏以“川西舵把子”身份,先向沿途哥老会组织及少数民族土司头人“拿言语”“打上附”办好交涉。还以白市布制成大布标,上书“吴大帅过此”五个大字,物色、派定哥老会管事在吴佩孚行进的前站,高高举起,以便进行识别、保护。
在灌县、汶川交界处,有一个小场镇,名叫“龙溪”,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之前还是汶川县管辖的乡镇。当地高山上有个老地名叫“龙池”,为群山环抱中的一个大平地,气候寒冷,四季如冬。据民间传说,如遇天干年份,在龙池求雨,可得甘霖。
龙池距灌县城60里,为由灌入松、茂必经之地,历来为汶川县的胜景之一。年8月7日,吴佩孚以前往龙池视察名胜古迹为由名,离开灌县。灌县驻军旅长邓国璋、副旅长龚渭清也陪同这位号称“武圣”的大帅到了龙池。
当时,吴佩孚左右对外宣称,在龙池稍住一二日,大约8月10日可回到灌县,随即赴青城山游览。实际上,8月9日吴佩孚及其随从人员、卫队即已由龙池翻越羊子岭(也叫娘子岭),后经汶川县城绵虒、理县威州(当时属于理县管辖)、茂县、松潘,出黄胜关,过茫茫草地,完成其“间关出走”,进入甘南的计划。
一路风尘仆仆,东山再起成为黄粱一梦,曾经的冠盖云集,也不过是趋炎附势的宦海表象。至此,吴佩孚在四川数年的逃亡生活结束。
参考资料:《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吴佩孚逃亡四川始末》、《吴佩孚逃川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