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程之美在于心
四季光阴不停流转美丽景色不段变换唯有成长旅途中
那些收获与感悟
永刻心田
/
玩转地理,我是傲骄中国娃
石室锦外寒假优秀作业展示
『四』
地理(户外版)
锦外学子新学期的开始之际
让我们一同来回顾
寒假生活的
点点滴滴
学生通过走进战旗村和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园进行实地走访考察,感悟乡村农业振兴,了解一段科学家的快意人生,学习每一颗送上中国人餐桌的那口饭所蕴含的汗水和力量。
接下来让我们
一起来看看
优秀地理实践作业
一、图文报告类
/上下滑动阅览/
▲▲初一2班程旻睿▲▲
初一7班郭雯婕▲▲初二4班高毅/上下滑动阅览/重走主席路,扣访新战旗大地有色皆春染,鹃城无处不东风。时光定格战旗村,年2月12日,习总书记来川视察,亲临郫都区战旗村、深入考察农村基层党建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深刻阐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现实意义,这是觉的十九大召开后习总书记第一次在乡村振兴最前线阐述乡村振兴战略。习总书记对战旗村党支部建设、集体经济发展、普惠群众等给予了充分肯定,称赞“战旗飘飘,名副其实”,并殷切嘱托要把乡村振兴抓好"走在前列,起好示范”。不忘初心方能行稳致远,牢记使命才能开辟未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向全党发出的伟大号召。战旗人“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论述。通过深入扎实的学习、触动灵魂的思考,筑牢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的思想根。绪言:战旗村原为集凤大队,地处都江堰水利工程首灌区,年在兴修水利,改田改土活动中成为一面旗帜,取名战旗大队,年改为战旗村。年6月,原战旗村与原金星村合并成为新战旗村。全村面积5.36平方公里,辖16个村民小组,户,人。村党委下设六个党支部,现有党员人。正文:1成都平原的降水情况成都平原四季分明,日照少、气候温和,降雨充沛,属暖湿亚热带太平洋东南季风气候区。降雨充沛是成都平原气候特色之一。龙门山横亘于平原西侧,对大气降雨影响较为显著,东来水汽受龙门山屏障阻挡,形成地形雨,致使雅安一都江堰出现多雨地带,向东南方向雨量递减。成都平原降雨在季节上分配十分鲜明。夏季,受热带海洋暖湿气团的控制产生大量降水,冬季,在大陆干冷气团的控制下,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良好的水分条件奠定了成都平原农业生产的坚实基础。2成都平原植被带及物种学分布成都平原动植物种类非常丰富,拥有脊椎动物多种,鸟类种,两栖类24种,爬行类29种,鱼类7种;拥有植物近万种,其中银杏、红豆杉、南方红豆杉、珙桐、光叶珙桐、独叶草6种植物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农业发展蚕从时代蚕丛是传说中的第一代蜀王。蚕丛先民最初兴起在岷江上游的河谷地区,被后世奉为巴蜀桑蚕业的始祖。相当于中原虞夏时期,蚕丛部族从岷江上游迁徙到成都平原,建立起蜀地第一个共主政权,并将初曙阶段的农业文明带到了这一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柏灌时代古蜀的第二代王为柏灌。历史文献关于古蜀国柏灌的记载极其简略,柏灌时代古蜀先民活动时间大体是宝墩文化后期,早于三星堆文化时期,蜀地已进入古城文明诞生的时代。鱼凫时代古蜀的第三代王为鱼凫。历史文献记述鱼凫部族作为蜀族的一-个分支群体活动于川西平原,建立了第三代古蜀邦国。三星堆遗址应是古蜀国的都邑所在,其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是巴蜀文化发展到古方国阶段的标志。杜宇时代商末周初,杜宇一路北上征服蜀地,建立蜀国,称望帝。杜宇王朝统治期间,蜀地农业有了长足发展,教民务农的杜宇被奉为“农神之主”十二桥文化是杜宇王朝的文化遗存,以成都金沙遗址、十二桥遗址为代表。金沙遗址是继三星堆之后,在成都平原建立的第四代古蜀国文化遗存。三星堆文化至十二桥文化的变迁发展,是古蜀王国的辉3煌时期,构成了中国古代区域文明发展的独特模式。开明时代春秋战国时期,蜀地为开明所统治。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记述,杜宇后期“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於开明......开明位号日丛帝。”开明王朝延续十二世,开明五世(一说九世)迁都,成都由此得名并成为古蜀国都城。公元前年,开明蜀国为秦所灭。4农耕之兴:黍、粟是古蜀地区最古老的旱地作物。距今年前,生息于岷江上游地区的古蜀先民过着以采集渔猎为主、兼营早期旱地农业的定居生活,其后逐渐迁徙至成都平原边缘的丘陵与山地进行农业生产,奠定了成都平原的农业发展基础。距今年前后的宝墩文化古城址群是成都平原迄今发现最早的文化遗存,大规模的城址群揭示了以定居农耕为主的经济社会生活已有较长足发展。宝墩遗址炭化植物种子中,浮选出了稻谷、粟和黍,其中稻谷数量占绝对优势,说明此时古蜀地区已开始了水旱并作的农业生产,稻谷成为了当时古蜀人的主食之一。到商周时期,成都平原已发展起较发达的稻作农业,商品贸易开始产生。独特的自流灌溉系统:郫都区的水文化萌生于古蜀国时期的水患治理,约多年前,李冰父子率众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形成相互依存的体系,变4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罐”的天府之国。郫都区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核心灌区,按控制面积的大小把灌溉渠道分为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等5级。郫都区历史上一直比较重视水利问题,明清时期就设有专门的水利管理机构,在枯水季节对河道灌渠实行岁修疏导整治,使水性更随人愿,水网更加完善,水景更加优美,形成了独特的自流灌溉系统。5巴蜀地区主要土地类型:巴蜀地区按:士壤类型划分,有25个土类、66个亚类、个土属、个土种,土类和亚类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3.48%和32.60%。主要土壤类型有:紫色土、水稻土、黄壤、红壤、燥红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棕色针叶林土、黄褐土、褐土、草甸土、山地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沼泽土、泥炭土、风沙土、粗骨土、石质土、新积土。6影响郫县豆瓣制作的环境因素:郫都区属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郫县豆瓣通过长期翻、晒、露等传统工艺天然精酿发酵而成,具有瓣子酥脆化渣,酱脂香浓郁、红褐油润有光泽、辣而不燥、黏稠适度、回味醇厚悠长的特点,是川味食谱中不可缺5少的调味佳品。郫县豆瓣的品质特色与郫都区的环境、气候、土壤、水质、人文等因素密切相关。郫都区位于川西平原腹心地带,介于东经°42~°2,北纬30°43~30°52之间,辖区面积.5平方千米。东临成都市金牛区,西连都江堰市,南临温江区,北与新都区、彭州市接壤。境5内除西北角有一块浅丘台地外,均属一望无际的平原。区内属都江堰上游灌溉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利资源丰富,柏条河、徐堰河、走马河、清水河等河道自西向东贯穿全县,独特的地理环境为生产出独特的郫县豆瓣提供了优越的天然条件。郫都区年均气温15.7℃,年极端最高温度35.7℃,年极端最低温度-5.2℃,相对湿度70%,年降雨量毫米,多集中在5-9月,全年无霜期天,平均日照.9小时。其特点是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空气质量好,无污染。距郫筒街道直线距离20千米左右的都江堰是川西平原在四川盆地西部的起点,沿都江堰赵公山山脉一带海拔米以上常年为低温湿空气,而郫县地处平原,日照相对较多,空气湿度比赵公山山脉高,在风力的作用下,形成湿空气的流动循环,为郫县豆瓣微生物菌群的生存提供了最佳环境,使其微生物菌种群落在这种极佳的环境中充分裂变生长、纯化。独特的微生物群的共同作用造就了郫县豆瓣独特的外观品质和内在风味。郫都区98%的土壤属灰色冲积潮土,中偏微酸性,pH6.5~7.0,有机质含量2.3%~3.0%。仅在西北角就有一个4平方千米的浅丘台地,属老冲积土壤。灰色冲积潮土中,油沙类、泥田类、漕田类三大类水稻土面积占90%以上,其中尤以土质肥沃疏松的油沙田及泥田为主,占80%以上,适合农作物及经济作物生长,特别有利于郫县豆瓣主要原材料红辣椒、胡豆的生长。郫县豆瓣风味独特,与当地的水质状况也有密切的关系。郫都区属于岷江上游的都江堰自流灌溉区,水源无污染,符合国家水域标准,水质条件好,纳入成都市水源保护区范围。境内河流较多,水系分布均匀,众多的水系河流形成了郫都区境内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优良的水质状况给郫都区豆瓣酿造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生存提供了丰富的矿物质养料及水分,使其充分生长并分泌大量的酶类,促使豆瓣中各原料的分解,从而形成郫县豆瓣独特的“色、香、味、形”。7发展旅游的优势:战旗村可在发展过程中依托生态优势,培育农业新业态开发农事体验旅游,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推动水旱轮作稻鱼共生;打造大地景观,建成基地等农业项目建设生产体验观赏通道;打造以绿道体系有机串联周边特色林盘和田园综合体;开展泛战旗7横山村山地自行车运动赛事、热气球等活动,也可挖掘自身资源,开发红色旅游线路,吸引了大批游客来战旗重走感恩道路,开展主题教育,同时,可建战旗村村史馆、豆瓣文化博物馆等景点,向游客宣传战旗特色。总结体会:这次到战旗村进行实践活动,让我了解到战旗村的村史,学到关于郫县豆瓣的知识,及当地气候对胡豆生长的影响与对豆瓣制作的作用。同时对巴蜀地区的自然环境有了了解。▲▲初二4班刘乐岑二、视频拍摄类
▲▲初一2班陈刘飞扬▲▲初二2班何佳烨玩转地理,我是傲骄中国娃
成长的脚步
一路向前
收获与感悟
常留心间
万物生长的春天里
让我们带上冬日里的收获
开启崭新的旅程
奔向美好的未来
编辑
车海燕
谭鑫
郑茹
供图
地理组
审核
教务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