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都江堰
题记:当岁月的风在褪隐我生命色彩之时,却抹浓了我心中父亲的画卷。回眸间父亲已离开我二十周年了,谨以十多年前的这篇拙文表达对父亲的纪念,祝愿其天国的灵魂安好,慈爱的容光护佑子孙们健康、顺和!
儿子
为人厚道淡泊一世藏正气
做事精心玲珑五金显通才
——深切缅怀先父正通先生
常言道:女子一四七,男人三六九。冬月二十七正是我满四十九,迈入知天命的岁月。感悟人生,从孝而起。缅怀先父,思绪良多。便独自驱车前往先父归根之地——都江堰玉堂镇宝瓶村谢家坝子。
一
父亲的墓地就在谢家老宅院傍的菜地边,座西北而向东南。一条小溪在墓前流淌着,周围是田野、竹林及绿树相拥;顺视看去几百米处便是滋养这片土地的母亲河——岷江支流沙沟河,终年川流不息、呼拥前行;抬眼相望,远处即为人们引以为豪的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也是我国道教文化的发祥地。竟管已是仲冬时节,但今天却是都江堰少有的风和日丽,天高云谲,弥望远山如黛,层层连绵。偶尔还听见从另一侧远处传来一两声穿透竹木林盘,似有非有的车鸣声,犹如云雀入耳。父亲就长眠于此,我想人如果真有“三生”,那老人家的来世能安息在这美丽的山水田园之中,真是他上“两世”积德行善的回馈,可谓有福至极了。
我拔去坟头前的几株杂草,敬上香、蜡,不停地烧着纸钱,思绪伴着缕缕青烟向四周散去。父亲猝于年10月初四,转瞬间已离别我们7个年头了。逝者如斯夫,生者悲无止。随着自身年岁的增加,眼眶已不再湿润,但哀思与怀念却更深了一层,常在夜阑人静之时念想起先父养育我而付出的艰辛,并在一次次回忆中与父亲一道重新体验他那坎坷而无悔的人生际遇。
二
年3月17日,父亲出生在玉堂镇宝瓶村的一个农户家庭。但祖父没有象其他农民那样忠守着自己的一亩二分地的劳作,而是在管好家族祠堂的同时,一边做着自己的牛生意一边在赶场喝茶时给做其他买卖的双方牵线搭桥抽的好处。这也许就是中国最原始的“经纪人”。出生在这样多少能称为智者,有一定经济头脑的家庭,也是先天尚可。然而国不济何以家兴。不久家境变故,父亲过早失学,初小未念完就再也没有读过一天书。这给他后来的人生之旅造成了很多不便。12岁那年就被祖父安排到灌县(现都江堰)城关南街徐铜匠家拜师学艺。三年后在南街的尾端开起了自己的铜匠铺,算是迈入了社会开始自谋生路。
由于手艺好,做工精细,又有祖父帮助销售,产品很快在成都、阿坝地区打开了市场,小日子过得风生水起。不久便迎来了解放。
为人要平实,堂堂正正,有恩必报;手艺人做事要“尚相”不要让别人说三道四。父亲的一生都是遵循这两条原则在做事与为人,也以此来教育要求我们姊妹五人的。正是这样的天性,加之家庭生活的重担压得他少言寡语,不善交际。尤其厌恶那些拍马屁耍嘴皮混日子的人。难怪当年有人说他“有技术就桀骜不驯”。但在我今天回望看来,他是桀骜而有驯。那是朴实的人品与过硬手艺支撑下的骨气,匠人之气,正是我们当今现实生活中值得浓彩重笔的。
父亲虽然没有读多少书,但他用智慧与吃苦实干的精神,在金、银、铜、铁、锡的有色五金行当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取得了多项无法想象的成就。凡经他手做的东西都是用“心”在精雕细琢,哪怕熬更守夜也要反复、仔细地推敲,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满意完成为止。
根本不懂化学的父亲,竟然奇迹地在一个小手工业社里创建起了电镀车间,一直沿用到经济体制改革。在负责铸造车间时,浇铸的少数民族生活必需品——铜制酥油箍,荣获部优产品称号。随着工厂的发展壮大,先后安装车、铣、钻及冲压等机械设备,逐步由手工向机械化、自动化过渡。父亲不但都能攻克安装、调试和使用中的难题,还经常负责工装模具制作及设备的维修保养。
更令人费解的是父亲刚退休那年,知识分子扎堆的水利电力工程学校(现已是学院)的实验工厂浇铸的铜件竟然始终不合格,老产生“气泡眼”。实在没有办法,后几经周折才打听到父亲的名字,立即请去为之指导。到现场后父亲先看了看报废的东西,又瞧一瞧没有用完的材料,以及模具、火炉等。凭经验他断定问题出在原辅材料的配比及添加时间、火候掌握不当所致。沉思片刻后胸有成竹地叫现场工人点火重新熔炼浇铸。整个工作都按父亲的要求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两个小时后,一件外观目测还行的毛坯品就出来了。第二天车床精加工后,果然非常不错,大家都很满意。事后一位带学生实践的老师诚恳地问他这是为什么?父亲微笑着淡淡说道:“我是大老粗,但你们也不能完全照搬书本。实际当中的材料,不可能像书本上标的那么纯,所以配方比例以及辅料的添加时间、火候就要根据实际调整嘛。”
其实父亲所谓的傲气是对那些偷奸耍滑、表里不一的人;而在当面锣背面鼓的实诚者面前却始终都是谦逊热忱,乐于施助的。那些年街道乡镇铸造厂、机械加工厂四起时,受邀给好多厂都无偿指导过,帮助他们解决过不少技术难题。拿父亲的话说:“我就是动动嘴皮子,没什么,反正都是耍。”记得有年夏天正吃晚饭时,新堰坎边的铸造作坊小厂一位刘师傅急急忙忙的跑来我家(那时还住导江楼斜对面),三言两语后,父亲立即放下碗筷跟刘师走了。直至晚上十一点过才回家,淡淡地说了一句:“总算帮他们解决了。”就倒上床睡了。
三
父亲一生终因文化低,对社会走势看得不深。在人生关键时刻作出了唯一一次痛苦的抉择。解放初,当中国社会经济形态正由私有经济向一大二公的公有制经济转型时没能正确把握。不能使他人生价值最大化,也未能充分享用智慧本应给他带来的物资与精神的待遇:合作化时,为一时能做计件工稍微多挣一点钱养家糊口,而放弃了成都市国营企业,回到灌县的铁锅厂(后来的都机厂),后又转到灌机厂最后落足在小手工业的黑铁皮社。(小手工业者属社会主义利用、改造对象,但当时只有小工厂才实行的是计件工资制,技术好、手脚快的就能多挣钱。)很快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的国有企业职工良好的工资福利待遇,子女就业以及社会等级优越感就在后来的二三十年中凸显无遗。对此虽然在父亲的人生旅程中从未流露过一丝的惋惜,但是偶尔因事因人提及到他曾经工作过的那些国有企业时,他脸上都会滑过一丝常人难以察觉的激动,说上三言两语。这不难看出父亲也许已把此事认定为他最大的遗憾或人生缺陷,只是从未言表过。而我以为正因有这样的缺陷,父亲的人生才是完整、真实的人生。也让他有了尽情挥洒技术潜能的舞台。已记不清哪位清朝学者曾写道:“未济阙陷百事真。”
也许正是这“阙陷”与善德的人品,才使他能在人生的终点选择到那样一种潇洒自如,无病无痛,不给子孙们带来一丁点拖累的方式驾鹤西去。犹如一位慈爱的老人熟睡似的,显得那样安详,那样坦然。这样的人,既便到了天国亦理应受到厚爱!
四
父亲的一生是平淡而清贫简朴的,唯一的奢望就是一辈子能有老鹰茶、白干酒和土叶烟。直至后来条件稍好以后也不过如此。然而、自己竟是到最近一两年清闲下来进入品茶、品酒、品人生之时,才忽然联想到父亲当年对那粗茶、烈酒的嗜好,真悔恨自己为什么没有在父亲健在时与之对饮几盅老白干;为他沏上一杯青城毛峰碧螺春,碧潭飘雪竹叶青。对此吾时常深感歉疚!
对我们五姊妹的爱,父亲是质朴、严厉而充满希望的,不苟言笑。他吃了文化浅的亏,一方面鼓励我们多读书,长大后好从事“拿钱不出力”的活;另一方面想尽办法或双老少吃、不吃都要让我们装饱肚子。哪怕是青菜、萝卜只要吃饱就行,长大后有一个好的身体。他常对母亲说:“让他们吃饱,长大后如果没有本事的话,臭力气有一把。”多朴实的言语。身体好一切才会好!他讲的“力气”就是要以有一个好的身体为前提。其实这种集大处而朴实的爱在我小时不但没理解,反而在脑海里装着一个疑团:父亲为什么对我特严,这种严的程度似乎到了“恨”的地步,以致好像我为此而产生了“愤怒”。待我为人夫,为人父,而且自己的儿子渐渐长大成人才有所感悟,将其疑团解开。那是父亲因文化低崇尚男权而表现出平实的厚望之爱,且爱之深而恨之切。恨铁不成钢,恨吾为什么不像我兄那样聪明伶俐“嘴流舌变,长大了怎么哄得到吃哦?”现在看父亲的担忧并非没有一定的道理,多少也验证一点他的判断力与预见性。对孙辈的爱,父亲是那样的慈祥和蔼,近乎溺爱的程度。现时常耳边还响起他呼唤孙子乳名的声音:“鞅鞅、航航……”记得还是我儿子(小名刘航)上北街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天中午,父亲依旧在校门口等他放学。哪知淘气的儿子要显示自己长大了,小心地从老爷子背后溜过独自回了家。午饭吃过一会,父亲才焦急地回家便问:航航回来没有?我正发懵,儿子跑出来小声一说大家才清楚事由。我突然有些歉意和紧张,急忙一把拉过儿子叫他给爷爷道歉。可是没想到片刻后父亲脸上不但没有像对子女们出现的怒气,反而布满皱纹的脸笑眯眯的分不开哪是鼻子哪是眼睛和眉毛,用他那根常捏在手上,近一尺长的叶子烟杆指着儿子说道:“嗨,你这个调皮蛋!”这不正体现父亲的人性与天伦之乐吗?
……
呜呼,悲兮!悲兮!
如今父亲已离别而去,他以其全部精力与情感奉献给了子、孙们,我将何以为报?吾更当勤于读书耕田,关爱晚辈,孝敬老母,使之安享天年!
此间,一只孤雁伴着微风飘然而过,使我从伤感的追忆中走出。只见香、蜡的青烟已尽,我却难以回转。谨摘引晋朝潘安仁悼亡诗句代摅我的哀思与此刻之心境:“孤魂独茕茕,徘徊不忍去。”
缅怀既往,一个厚道朴实,手艺过硬一生平淡的父亲永远矗立在我心中!
.6.16
投稿邮箱:
qq.c《岁月都江堰》编辑部
讲述都江堰人文历史,荟萃天下经典故事
主管:都江堰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指导:都江堰市作家协会
主办:岁月都江堰编辑部
顾问:马及时
主编:马万林文洁
执行主编:赵家明
运营总监:田园
主任:杨旭兵
编委:
马万林文洁赵家明田园
杨旭兵高秀群刘万香余国利瞿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