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非遗爱上都江堰
文/周明琼
细雨霏霏,朔风凛冽,一场热闹非凡的活动正在都江堰市银杏街道壹街区的同心广场举行。寒冷的天气阻挡不住市民们热情的脚步,活动现场人头攒动,热火朝天,前来参加活动的不仅有本地市民,外地客人,还有由我陪同的来自德国、美国、西班牙等地的国际友人。德国朋友金发碧眼的弗兰克·尤莉亚(音译FrankJulia)女士看得如痴如醉,一直赞不绝口,她说:“我爱非遗,我爱都江堰!”
是什么活动那么有趣,吸引了那么多好奇的目光,国际友人也不远万里来到这里观看呢?这就是“都江堰市年首届邻里集市大型社区体验活动”。令尤莉亚频频竖起大拇指的是活动现场文化体验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现场体验项目。
尤莉亚是个中国迷,她多次来到都江堰,对都江堰的文化遗产情有独钟,除了参观过闻名于世的三个物质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青城山一都江堰、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外,我还陪同她和其他外国友人参观了在都江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江堰放水节”、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城洞经音乐”“青城武术”“都江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龙川派盆景制作技艺、青城马椅子”等。
此时,我们一行来到文化体验区,正观看都江堰市聚源镇非物质文化遗产“聚源竹雕”表演。“文创桂林”民间艺术家团队的4个非遗手工体验项目成了现场的大热门,他们展示的是竹雕、竹编、绳编、木雕的技艺。
竹雕传承人李豹老师现场展示了他精湛的竹雕技艺,虽然天气寒冷,然而他仿佛一点寒意都没有感受到,只见他拿着一块竹筒聚精会神地雕刻着,随着竹屑飞舞,他灵巧的手在竹筒上游走。旁边有两个学生跟着李老师学竹雕,因为天气太冷,他们的双手都冻红了,可是,他们似乎感觉不到,只全神贯注地舞弄着刻刀,随着他们的刻刀深浅不一地镌刻,一幅具有都江堰元素的“望娘滩传说”的画面,在观众的面前徐徐展开。很多观众都驻足观赏并学习了解到了都江堰的非遗文化,我也被他们的非遗体验项目所吸引。
我和非遗老师们都是熟人,也跟着李豹老师试了试,握着刻刀,试着在竹筒上雕刻,一刀下去,感觉很硬,必须使劲才能在竹筒上刻出印迹,而且想要雕刻出一条线,必须重复不停地一刀刀地刻,刻了十几下才刻出一条线。而李豹老师不多一会儿就雕刻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精美画卷,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我想着这些非遗传承者们,如此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用刻刀雕刻下都江堰的历史文化印迹,这种顽强的毅力,这种执着的精神,平凡而伟大,太令人敬佩了。如今在物欲横流而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里,这种匠人精神多么值得我们推崇和学习。
看完竹雕展示,大家兴致高涨继续观看了“青城道茶”“青城马椅子”等非遗展示,外国友人们连连说:“Verygood!Verygood!”西班牙友人阿古丝蒂娜情不自禁地跟着秀了一把“青城道茶”,她曾在中国留学,汉语普通话说得很流利,她说:“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都江堰的非遗真了不起!”
活动结束后,我又陪同他们参观了同心广场旁、文化馆内的都江堰非遗陈列馆,这座多平方米的陈列馆,是都江堰市唯一宣传、展示、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普及其专业知识的公共文化服务免费开放示范场所。展厅内展示着都江堰市现有的国家级、省市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采用实物陈列、场景再现、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多视觉、全方位地呈现都江堰市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一个直观、清晰、全面了解都江堰市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变迁、保护现状及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平台。
在陪同国际友人参观非遗陈列馆的过程中,我才真正弄清楚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就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的技艺、经验、精神遗产,它是被社会群体、团体、个人所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是特别值得传承和弘扬的民族国粹,我也才了解到都江堰有这么多值得骄傲的非遗精粹。在陈列室我们看到十多项非遗项目(都江堰市现有和正在申报的非遗物质目前有30多种),它们涵盖了都江堰市传统手工技艺、节庆民俗、体育竞技、民间文学、民间音乐、美术、医药、舞蹈、戏剧、曲艺等。
走出非遗陈列室,看到国际友人们流露出对都江堰市非遗文化由衷的喜爱之情,我就想,银杏街道壹街区的非遗陈列室不仅仅是呈现非遗传承文化的殿堂,不久无疑将会成为银杏街道、都江堰市乃至四川省的文化旅游新景点,为人们打开另一面了解都江堰人文、历史等多方位的窗口。我想,我们不妨停下匆忙的脚步,静下浮躁的心情,一起来传承和弘扬都江堰非遗文化,让更多的人一起来爱上非遗,爱上都江堰!
周明琼:笔名周舟,网名杨柳青青,民革党员,籍贯凉山州西昌,现居都江堰。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都江堰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都江文荟》副主编等职,现供职于都江堰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