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是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华夏文明就是建立在农业昌盛的基础上,而水利则是农业的根基。历史上有四大水利专家,他们主持开发的水利工程都极大影响我们的历史进程,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都江堰李冰
李冰是战国时期的水利专家,他曾被秦昭王任命为蜀郡太守。李冰在任太守期间,以道家的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思想,主持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著名。
李冰父子像都江堰是一座运用水动力学原理,采用无坝引水建筑形式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完工以后,蜀郡才成为真正的天府之国,极大提高秦国的国力,为秦国的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蜀地两千年的富庶安乐,都离不开李冰的都江堰。
郑国渠遗址郑国
郑国是韩国的水利专家,后被韩王派去秦国修建水利工事,从而疲秦。主持修建关中的郑国渠,治理关中水患,改变了关中农业区的面貌,使八百里秦川成为富饶之乡,成为天下粮仓。
郑国郑国渠的灌溉可以降低耕土层中的盐碱含量,收到改良土壤的功效,灌溉土地四万余顷,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自秦始,千年以降,关中皆是最好的王霸之基,郑国渠功不可没。
灵渠史禄
史禄在秦始皇时期主持修建灵渠,是秦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灵渠由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门组成,设计科学,建筑精巧,铧嘴将湘江水三七分流,三分水向南流入漓江,七分水向北汇入湘江,沟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成为秦代以来中原与岭南的交通枢纽,为秦始皇征服百越起了重要作用。
隋朝大运河宇文凯
隋炀帝时期,宇文凯在杨广的命令下主持修建大运河,大运河分为四条: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运河。大业元年用两百多万民工挖通济渠,连接黄河淮河,同年又用十万民工疏通古邗沟,连接淮河长江,构成下半段。
隋炀帝三年后,征用河北民工百万余,挖永济渠,到北京南,构成上半段。又经过两年,重开江南运河,直抵余杭。至此,共用五百余万民工,费时六年,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两千七百公里。隋朝大运河不仅沟通南北交通,消除南北数百年分裂的隔阂,更是有利于运河两岸的农田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