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运新城middot名人乡人

什么食物治白癜风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80611/6320968.html

河东人讲河东轶闻丨运城人听运城故事

乡人李冰都江堰

作者:冯建国

运城人应当骄傲,因为全国随处一走,便都是运城历史上的名人。譬如走进成都的武侯祠,虽说是诸葛亮的庙号,里面却有着供奉关云长的关帝庙,而进门迎面的那通巨碑的碑文,也是由唐代四朝宰相裴度撰写的。设若来到江苏的镇江市,水漫金山寺里著名的法海和尚,却是地地道道的我们闻喜人,裴氏家族的。在寺对面湖里沙渚上有一土冢,据说埋的是风水祖师爷郭璞。还有柳州柳宗元的小品短文,南昌滕王阁前王勃的千古绝唱,即使是在海南岛上的三亚市,亦曾留下南宋名相赵鼎的足迹。

近年来高铁普及了,去成都可谓是家常便饭,都江堰也随即成了运城人的热门话题。运城人喜欢都江堰,因为都江堰是运城人修的,站在伏龙观高处的观澜台上,心中是一种说不上来的舒坦。望着那浩荡奔涌、大气磅礴的泯江,你能想到脚下的工程会是两千多年前建造的吗?骄傲之处还在于古人修建的水利工程,大都被岁月埋没,或者失去了昔日的风彩,或者仅仅留下了供人凭吊的遗迹,然而威镇巴蜀的都江堰,却以它的雄伟丰姿,向人们展示着它经年不变的旺盛的生命力。

骄傲的感觉不错,那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李冰是运城盐湖区解州郊斜村人,现在村子里还有李氏祠堂和先祖的坟茔旧迹,可惜我始终不曾去拜谒与祭祀过,心中多怀愧意。不过我每次凡去成都,都会去游览都江堰,而且必定要去拜访二王庙的。二王庙依山而建,就是为纪念都江堰开凿者、秦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的,前有古堰横陈,背有群峰高耸,上有“白沙邮”,下有“玉垒关”和离堆峡口。庙虽然不大,却是楼台层叠,古树参天,画角流丹,气象蔚然,自古享有“玉垒仙都”的美誉。

尘世上历史名人无数,帝王将相,文韬武略之人也不在少数,可是享有庙堂祭祀的能有几人?然而李冰父子却在其列,可谓是运城人的骄傲。庙宇通常是指供奉神佛或历史上名人的处所,其功能是祈福纳祥、消灾解厄、祈求平安、教忠教孝,彰显中国人宗教文化的根深蒂固。岁月飞逝而过,两千余载长存,人们从全国各地来到这个承载着古代文明的地方,当然都同等我一样,是为了凭吊这座旷世巨作的水利建设和这位建立了“川西第一功”的伟人。

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这句话看上去通俗易懂,却是含义极为深刻的,乡祖李冰父子当是后者。在世界上众多民族里面,中国人应为感恩戴德意识最强烈的族群之一,谁为人们作出了贡献,人们就会将其当作神灵、作为自己的先祖祭以念之。二王庙初建于南北朝,现存的亭台楼阁系清末民初所建,内有李冰和二郎的塑像,手持绢图,定睛凝思,端庄凝重,神态自若,令人肃然起敬。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崇拜,这一切都源于乡人李冰领导修筑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依旧巍然矗立,虽历经千秋风雨沧桑,至今不改当年风采,依然在浇灌着成都平原的万顷良田。

也许是因为年代太久远了的缘故,人们大都不知道李冰的生卒年月,只知道他生活在战国时代,大约是在公元前年做了蜀郡太守。也不知道他是什么地方的人,只知道他领导人们修建了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这个世界也真是奇妙,几千年就这样无声无息的过去了,直到年,身处山西的李氏后裔李保生,无意中读了一本名叫《都江堰》的书,书中提到了李冰的族属生地至今不详,这才想起自家族谱中有对“始祖李冰赴蜀治水”的记载。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该得到的东西当会适时而至,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天意。这一偶然的发现,让李保生顿时激动万分,当下就给都江堰市政协发了一封信。经各方进行确认,李冰的籍贯为我们山西运城,从此揭开了这个困扰后人多年的千古之谜,治水之父的身世源头,也终于水落石出,盖棺论定。而且史学家们还根据各种典籍推算,李冰当是秦昭王时期之人,约在公元前年至前年前后担任蜀郡太守的。

凭心而论,李冰父子是什么地方的籍贯,是哪个朝代的人都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在两千多年前建成了造福人类、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据介绍李冰是积劳成疾,累死在治理石亭江的工地上的,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典范,《蜀中名胜记》什邡条记载着:“章山后崖有大冢,碑云秦李冰葬所。古蜀记谓:李冰功配夏后,升仙在后城化(治),藏衣冠于章山冢中矣。”对李冰的身后之事做了粗略的介绍,提醒和告诫后人不要忘了历史。

两千多年以前,四川西部平原是一片贫瘠的土地,汹涌的岷江从陡峭的群山中冲出,像是出了笼子的野兽汹涌澎湃。进入一马平川的地带后流速骤减,大量泥沙淤积,河床越来越浅,水势一暴涨,就会冲垮堤坝,淹没良田,吞食人畜。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李冰走马上任,做了蜀郡的太守,可谓是受任于危难之际了。也可以说是历史选择了他,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于是中国耸起了都江堰,李冰添彩运城人,其功绩和都江堰一样长存。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成为对历史有贡献的人,并不是所有的官吏都可以被称作人民的“父母官”。封建社会如是,历朝历代如是,当今时代亦如是。不过,也许是运城人有着大禹治水的基因,而蜀地又是大禹的故乡,两种元素巧合于李冰的血脉里,于是成就了我们的乡人李冰。他和儿子二郎风餐露宿,不舍昼夜,荡舟于浩瀚水面之上,跋涉于岷江两岸,在弄清水文变化、地理环境的基础上,决定采用大禹式的“分流导江,筑堤引水”的理念,从此都江堰工程辉映天下,千年不衰。

都江堰的构造原理,至今为中外专家学者津津乐道,不过我辈只能略知皮毛之趣,很难说得清楚其中的奥妙玄机。游走在都江堰的怀抱中,只知道有鱼嘴分水,飞沙堰溢洪,宝瓶口把关,三者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排洪灌溉整体。设若借用文学语言描述,可概括为构思巧妙,珠连璧合,从而收到“引水以灌溉,分洪以减灾”的效果。而内江在通过宝瓶口后,再由一系列大小鱼嘴分成万千条灌溉渠道,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灌溉网,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或者与三峡大坝工程相比,都江堰也许算不上什么辉煌。但是如果是用两千年后的目光再来看待三峡大坝时,会有如今我们看都江堰的效果吗?天地都会笑而不语的。而且李冰父子的伟大,还在于他们建成以后,并不是就此一劳永逸,高枕无忧,而是根据运行情况不时进行维护,要求每年的十月下旬都要进行掏滩。就是头一年在江底埋上石马,第二年掏滩时只有掏到了石马才符合要求,并且总结出了“深掏滩,低筑堰”的宝贵经验。

千百年来,人们遵循李冰总结下来的方法保护着都江古堰,始终焕发出勃勃生机,造福于成都平原的子孙后代,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在“二王庙”的灌澜亭里,至今还刻着李冰“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治水格言,侧壁上则刻着“深掏滩,低今年堰”的“六字诀”,文人墨客歌颂李冰治水丰功伟绩的碑帖、匾额和诗赋,更是琳琅满目,比比皆是。“蜀守神功此地留,寒潭深处碧如油。昔年毒龙收伏后,离堆夹水峙千秋”。每每告别都江堰时,我都会来到二王庙里,向乡人李冰父子深深鞠下躬去,为四川人的福祉,为运城人的骄傲。

声明: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作者简介

冯建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化散文学者,著有《千年河东》《锦绣河东》《走遍河东》《千年三晋》《万世人极关云长》《河东婚俗文化》《人世间》《祸起大河东》《情缘如诗》《回眸彼岸》《人中龙凤》《普救寺传奇》《云山之路》《中华老字号福同惠》等数十部作品,共计余万字。

往期精选

精选阅读|陪着刘总看非遗

精选阅读|万荣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jiangyanzx.com/djysly/222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