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的建设和“天府之国”的由来
“天府之国”,多指称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的富庶之地。秦朝时蜀李冰及子二郎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有了成都平原的富庶,随着历史发展,"天府之国"一词逐渐在大众层面上用以专门指代四川盆地尤其成都平原,并成为了共识和常识沿用至今,约定俗成。总而言之,“天府之国”的形成与都江堰的修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江堰渠首全景都江堰渠首全景
都江堰古名湔堋、都安堰、楗尾堰。古代对工程的命名具有任意性,直到宋代,“都江堰”的名称才固定下来。都江堰渠首及以下各级渠道都是无坝引水工程,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即在旱季可以分配六成的水进入内江,保障成都平原的灌溉;而在雨季,洪水暴涨之际,外江分担六成的洪水,保障成都平原的防洪安全。岷江是成都平原赖以生存的水源地。岷江在都江堰鱼嘴分流后,分出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以及沙沟河、黒石河等六大干渠,由干渠分出的各级人工河流等构成了成都平原呈枝状分布的河网水系。
都江堰是在用的古代水利工程,距今已有约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统一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水利工程,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下的产物,也是古代水利工程技术成就的“活化石”,其灌溉、供水、防洪、排沙等综合效益延续至今。都江堰的产生、发展与各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宗教息息相关,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工程典范,有效地改善了区域水生态环境。都江堰的创造,改变了成都平原自然河流的形态,直接影响城镇村落格局的形成;同时灌区的科学管理和水资源合理调度,对维持成都平原的政区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成都平原
夜景
成都平原“天府之国”亦因都江堰而生。诸葛亮最早在《隆中对》中提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在三国鼎立时期,魏有12州93郡县约万人;吴有4州43郡县约万人,蜀只有1州22郡县约94万人,国土最小,实力最弱,然而却依靠都江堰的支撑,维持蜀汉政权44年。常璩在《华阳国志》中指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是对都江堰与“天府之国”关系的最好描述和高度概括。正因为有了都江堰,成都平原才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都江堰是成都平原得以持续发展和繁荣的只要支撑和保障,天府之国因水而生、因水而荣。
战国末年,都江堰的创建为岷江水利发展打下良好根基,西汉以来,都江堰发展迅速,渠首工程逐步完善,灌溉呈扇形辐射整个成都平原。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发展方式得到迅速发展,奠定了成都平原在中国西南整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地位。三国至后唐五代十国,成都五次成为格局政权的中心,与动乱的中原相比,富庶的成都平原充满勃勃生机,由此,成都平原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两宋时期,辽金入侵,作为宋代战略后方的成都平原,大批蜀货或水运南下岷江经长江转运东南,或陆运北出剑门越秦岭到达西北,成都平原上都江堰河渠水系几乎都是通航水道。元、明、清时期,分别在宋末元初和明末清初发生两次战争,使富庶的成都平原变成荒无人烟的废墟,都江堰堤崩岸毁,河渠淤塞。元、明、清政权巩固后,重视修复都江堰。民国时期,曾三次大修都江堰,鱼嘴西移约10米,采用水泥浆条石结构取得成功,渠首工程沿用至今。抗日战争期间,都江堰灌区为抗日前线军需提供了支撑。
都江堰的持续发展造就了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的盛况。年出版的《都江堰水利述要》记述:“都江堰流泽所及,计有川西14县之广,受益田亩约余万亩”;民国27年灌溉面积统计数字为.71万亩;水利电力出版社《都江堰》(年版)列年灌溉面积数为.71万亩;四川辞书出版社《都江堰志》(年版)列年实灌面积为.57万亩;年公布的灌溉面积已经超过了0万亩。灌溉面积的扩张,对水源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当控制灌区规模,才能让都江堰永葆青春,使成都平原继续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此文部分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赞赏
长按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北京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jiangyanzx.com/djyszy/10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