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聚焦王向荣让每个人都生活在园林中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331581.html

中国人的世界观,都在园林里。中国风景园林史是一部博大而深邃的史书,只有真正深入系统地研究这部史书,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中国的土地,并为现代和未来的中国建立起一个具有弹性的和可持续性的生态环境支撑系统,来协调人工与自然之间的平衡,维护国土与城市的安全,同时将这一系统转变为具有人文精神的诗意的风景。本期《开讲啦》中,王向荣教授将带我们以不同的视角认识中国的园林和国土视野下的园林文化。他希望通过园林人的努力,把城市变成美丽的风景,让每个人未来都能够生活在园林之中。

主讲人:王向荣

曾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第四、第五届副理事长,现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常务理事、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园林》主编,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等。

主讲内容

我今天的这个话题,可能讲的不完全是咱们每一个人心中的固有的园林概念,我也可能把它从一个小小的园林放大到更大的空间,放大到一个城市,或者放大到整个大地。

那么园林是什么?

园林就是人们心中的一个理想的天堂,这种天堂里面不仅有美丽的风景,而且有非常幸福、安逸、安全和非常富裕的生活。那么在大地上来建造园林,实际上就是在大地上来实现我们心中的理想环境。

提到中国的园林,大家肯定会想到苏州,确确实实苏州的园林在某些方面也代表了中国文人园林的最高成就。我在这里给大家来提一下其中的一个园子,它不是最有名,不过在我的心目中它也是非常美好的一个园林,这个园林就是耦园。当你在耦园上方几十米的高空,你就能看到这样的一张平面图。

耦园平面(《苏州园林》苏州园林设计院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耦园它建造是在清初,不算早。早期的园林名字叫涉园,涉水的涉,为什么叫涉园呢?陶渊明曾经写过《归去来兮辞》,它里面有一段话:“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我每日在我的花园里头漫游,心情非常地愉快,虽然我的花园有门,但是经常是关着的,非常的宁静。那么在这个园林里头,充满了大自然的山林的气息。

园的主人经常会更换,到了清末的时候变成了沈氏夫妇,为什么叫耦园呢?这个字本身也有双双归隐、躬耕田园的意思,所以它表达了夫妻俩归到田园中,在这里过着相对比较隐逸的生活。他们在这个原来的涉园上进行了一定改造,把它扩大了,变成了耦园今天这个面貌,这个面貌实际上就是苏州园林普遍的格局。它是宅和园,是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宅就是自己居住的地方,园当然就是隐居山林的地方。于是在园林中就会有很多的建筑,可以避风雨,可以避风寒,在这些建筑中也可以吟诗、作画,也可以会客。这些建筑体量比较大就很容易冲淡自然的气息,于是所有园林里头的建筑,我们看平面图可以发现建筑都摆在边上,把园子的中心留给一片山林。东边这个园子比较大,中间有一个黄石堆砌的假山。西边的园林比较小,中间是一个湖石的假山,山木葱郁。我们看这园林,它空间是有限的、非常局促的,但是你感觉看不到尽头,你不知道这个园林有多深,你也不知道沿着园林的漫步未来你能看到什么,感觉园林的空间是无限的。在园林里漫步,你也会觉得时间是无限的,所有的园林都是依照于自然之理,但是得到了自然之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它是以一种诗意的、画意的对自然的一个再塑造。

耦园东园假山

耦园西园假山

因为设计建造花园的这些人,都是当时的画家,他们有非常高的艺术修养,他们是按照画来创作园林的,于是我们看到黄石假山有山峰、有石壁、有峡谷,旁边有一湾曲水,像一幅中国的山水画一样。我们的生活都是寄托在山水之中的,我们的品格就跟大自然的山水一样,这些山水是如诗如画的,这就是整个中国文人园林的普遍代表。

东园水长轴+桥+山水间

门虽设而常关,好像这个园子是与世隔绝的,或者是一个封闭的园林。但其实也不然,在耦园的东南角有一小楼,叫作听橹楼。所谓听橹楼,就是园主人在这个楼上可以听到园外的运河里面摇橹的声音,在这园子里也可以看到园外的风景。其实自己家里也还有一个小码头,主人沿着苏州的水街摇船,可以到苏州城里的每一个地方。

园外水系+听橹楼

我们如果把视线再抬高,抬到耦园上数百米的高空,看耦园它的三面都是环水的,这些水并不是大自然形成的,这全都是人做出来的,人为什么要做这些水呢?

三面环水的耦园

我们再抬高视线,到苏州城市的数公里的上空,可以看到苏州跟周围的山水发生着密切的联系。苏州耦园的西边有一串山岳,西边是太湖,这些山挡住了太湖水,它们使得城市更加地安全。而西边高东边低,水慢慢慢慢地从西流向东,人把水梳理着,把它引入到城市里面,整个苏州就成为一个水街的城市。实际上山跟城市很早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苏州城也跟周围的山水联系在一起,使得苏州成为一个山水的城市,这是中国城市的一个缩影。

苏州城市尺度

太湖平原尺度

不仅仅是苏州,我们再看看中国的另外一个“天堂”,杭州。

我们也是在地上一百米的高度来看杭州,把视点放到西湖上面的一个小岛,这个小岛就是三潭印月。这个小岛很有意思,以前有一个小的寺庙在这个位置,叫作湖心寺。

小瀛洲平面图

内湖

宋朝的时候,由于西湖淤积得比较厉害,苏东坡组织民众梳理西湖,把它疏浚了,然后把西湖的水面又还原到这之前的状况,用疏浚的淤泥在西湖里头堆了一条堤,叫苏堤,这是今天西湖重要的一道风景。为了使得湖泊不再淤积,苏东坡在湖里面立了三座石塔,规定严禁在石塔的范围之内种植莲藕,因为种植莲藕是造成湖泊淤积的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晚上的时候石塔里头如果点上油灯,天上如果有一轮明月的话,塔影、月影相映成趣,于是就形成了三潭印月的风景。

苏堤

三潭印月与远山

三潭印月跟苏州的园林不一样,它是一个公共的园林,任何一个百姓有条件乘船、划船到这个岛上就都可以享用。

我们可以把视点再抬高一下,看到的是整个的西湖和西湖西边的山峦。这时候我们才发现整个的杭州城,山、湖、城融为一体,就是中国城市典型的代表。中国的城市总体上来说,历史上都是山水的城市,无非就是山离城市的远近而已。但是不管山跟城市有多远,人们都会在城市和山之间建造一个自己的系统,这个系统把山和水联系在一起,使得城市跟山水融合在一起,这是中国人生存的基本要求,它支撑着大地的生产和生活。

不同高度看西湖

没有西湖就没有杭州。没有西湖,我们可以想象一旦暴雨的时候,山上就会汇集很多的水,水下来以后直接把杭州这个城市淹没甚至摧毁掉,杭州城是不可能存在的。

历史上的城市也是靠着农业来支撑的,周围这么多的农田靠什么来灌溉呢?西湖把山上的水汇集下来灌溉周围的农田。杭州市民饮用水从哪来?杭州离海很近,很早以前地下水都是咸的,没有西湖就没有早期杭州市民的饮用水,西湖就是一个水库,但是这个水库慢慢地变成了风景,以至于人们已经忘记了它曾经是一个水库。

我们把视线再抬高,看着整个西湖周围的这片土地,太湖的流域、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这么密集的水网,这些是什么?不是上天给我们留下来的,这些是我们中国人成百上千年不断梳理出来的。为什么要滋润这块土地?为了灌溉、发展农业,养育我们的民众,建造我们的城市。并不仅仅是杭州,我们把整个的土地梳理了一遍,使得我们的国家成为一个山水相依的国家。

杭嘉湖平原及宁绍平原

杭州西湖鸟瞰

我们在两千多年前做了都江堰,使得整个成都成为天府之国,我们在河套地区也做了沿黄河的灌溉系统,我们在北京做了昆明湖到什刹海的水系统,我们在济南做了从南边的山一直到大明湖的系统等等,每个地方的系统都不一样。

成都平原都江堰灌区

河谷盆地

从隋唐开始,我们通过科举制度来选择地方的行政官员,这些通过科举制度进入仕途的人都有非常高的文学艺术修养,等于说中国每个地方的水利工程经过他们的手来管理,慢慢慢慢变成了风景。中国人是以一种营造园林的方式来营造我们的城市的,我们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的园林,我们的国家就是一个园林化的国家,这是中国人的理想,这是中国人的城市的原型,如诗如画,山水相依。

历史上的系统是支撑我们的农业的,过去的系统没有办法来支撑我们今天的社会了,所以说我们今天应该怎么样,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我也做了很多这方面的思考。

我们知道其实世界上许多最伟大的理想就是来自于自己平时的生活,最伟大的成就都是产生于日常的生活和脚下的这块土地。在几千年的延续之中,我们的文明一直在生生不息地延续,没有中断,这么悠久的文明在今天还具有它的生命力,背后一定有它的原因。历史上的这个系统,留下来的一定是经过时间的考验的,比如说都江堰,两千多年还在用,西湖一千年了还在用,它们是我们国土上的精华,它们在今天仍然具有生命力,它们原来固有的一些功能,比如说灌溉航运的功能今天似乎是消失了,但是都可以变成城市中的公共的公园绿地、人们休息的空间,也可以是城市文化传播的一个载体、城市文化延伸的一个记忆。

建德梅城镇

良渚区域历史陂塘水利系统复原推测

我也非常庆幸自己有机会能够做一些实践。咱们又回到杭州了,又回到西湖了,这个是年左右的时候西湖的一张航片图,这个时候西湖的面积是5.6平方公里。

年西湖航片图

年的时候西湖遇到了很大的问题,其中之一是湖水污染比较严重,第二那个时候私家车开始逐步进入家庭,突然游客迅速地增加,于是人满为患,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源还是在西湖的源头,就是西湖的山水相间的地方。

年的时候我走到了这片区域,这之前我去过西湖很多次,但是从来没有去到这儿。到这儿来我觉得非常地惊讶,因为这么美丽的群山里头隐藏着非常多自然、优美的风景和人文的风景资源,杭州人都不知道,因为人进不去。这个区域曾经就是西湖的一部分,但是它由于离杭州(市区)比较远,管理就没有那么严格,再加上这个区域因为在山跟水之间,水比较浅所以很容易被淤积。这就是当时,整个水都是污染的,农民已经不种地了,土地撂荒,于是堆积的杂物垃圾等等都很多。

西湖旧照

其实西湖的历史上一共经过了二十多次大的疏浚,我们等于是有机会在西湖做另外一次疏浚,把被占用的、原来西湖的土地重新还给西湖。

我们当然很激动,但是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水要恢复成多大呢?这个好办,通过一定的研究来判断、确定湖水恢复的范围。但是湖水恢复成什么样子就不太容易确定了,这个时候我们寻找了一些西湖以前的记录,最直接的就是西湖的古画。清朝的时候,画家董浩所画的杭州西湖十景中,三潭印月一派田园风光,跟自然的乡野的情趣差不多,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再看另外一幅画,这是南宋李嵩的绘画,画的西湖风景就比较完整了,苏堤的后面就是山水相接的地方,原来都是自然的湖泊。

西湖十景-三潭印月(《杭州园林》同济大学出版社)

《西湖图卷》——宋·李嵩

我们再看另外一个来源,西湖的边上还有一些其他的水域,它远离城市,远离人的干预,我们也可以看到它的状况是什么样子,对我们对西湖的恢复也会有一定的影响。这是西溪湿地当时年的状况,非常的自然质朴。

于是这两个古画和现存的、远离杭州市的一些水域它们所具有的面貌就是我们恢复西湖水域的一个基本的依据。

西溪湿地

于是我们就把这片水域恢复成这样的样子,非常非常地自然质朴,就像李嵩画的绘画一样。这个跟恢复之前的那个5.6平方公里水域的西湖是完全不同的,更加的自然质朴,它的作用在于使得西湖山水重新联系在了一起,使得杭州市真正成为了一个山、湖、城的山水城市,使得山上的来水在这个地方得到净化,再流到西湖里头去,使得淹没在这里头的风景重新显露出来。

西湖西进改造效果

我们中国过去的几十年发展得非常地迅速,我们的建筑越建越多,我们的高铁越修越长,我们的高速公路也越来越遍布在祖国的大地之上,这些都是依靠于建材来支撑的,没有材料怎么建造呢?

于是对某些地方造成了很大的环境破坏,比如说这是南宁的一片采石场,这块采石场一片很大的区域在年的时候要变成南宁市园林博览会的博览园,一共有七个采石场。我们有机会就来处理这些采石场,要把它变成什么样子?其实这个采石场是对大地非常大的破坏,但是我们换另外一个角度,它也给大地带来了另外一种介入,是我们大地上不存在的,我们有没有可能把它变成一种山水呢?

南宁邕宁区采石场年

这是明朝时候的董其昌所画的一幅绘画,犬牙交错的松树穿插于岩石之间,一湾山水从山上跌落下来,我怎么感觉这段像一个采石场,因为大自然的山不是这个样子的,因为中国古代也有很多的采石场,于是我们想是不是能够把采石场变成这样的一个画卷呢?

董其昌绘画

在做设计的时候我来到了这样的一片采石场,当不采石头的时候,水已经开始逐渐地往上升了,我们不能走到里面去了,里面是什么样子我们可能不能看到它的全貌了,但是在这个采石场入口的一瞬间,我就感受到了其中的一点,这不就是陶渊明所描写的桃花源吗?渔者把船停下来,看到远处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复行数十步,里面豁然开朗,鸡犬相闻,阡陌纵横,成为一个理想的世界。

1号采石场——落霞池

于是我想是不是就把这做一幅山水,做成一种桃源呢?

再看看另外一幅绘画,我们看明朝的仇英的绘画,两位高士在水边的一个水阁里头对谈,周围的山水相间,一湾水从山上跌落下来,周围松树生长,似乎他们的精神完全融入到山水之间了,这就是中国人的山水。

我们所做的工作其实非常简单,那些岩石是有危险的,但是你不到它的边上去,即使有落石也没有安全的问题,我们不用管它了,我们就做这么一个水阁就行了。

明代画家仇英的《临溪水阁图》

人们在这个水阁里宁静下自己的心情,感觉到自己的精神跟山水融合在一起,我认为它非常的美丽,这就是我们所做的工作。

这个采石场实际上跟西湖的项目其实并不一样,一个是对西湖历史状况的修复,一个是把我们所破坏的生态环境完善起来再修复,两个都是为人享用的,根上面其实也是相近的。

水竹居

水竹居的地面、柱子和屋顶构成宽阔的框景,将石壁和瀑布纳入其中

我们应该为今天的中国建立一个支撑的系统,这是一个自然的系统,使得中国人工的建造和自然协调在一起,融合在一起,来支撑着中国迅速地发展,来支撑着我们的民众能够得到幸福的、安逸的、安全的生活,在人居城市这个范围内把它变成大地的风景,让我们每个人的周围都像园林一样,这是我们的理想。

图文根据央视6月12日《开讲啦》王向荣教授讲稿整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jiangyanzx.com/djyswh/193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