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境董湘琴和松游小唱

北京什么青春痘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805/9277464.html

老灌县西街

何民

“三垴九坪十八湾,一锣一鼓上松潘。”公元年,邑人董湘琴应时任松潘厅总兵的夏毓秀邀请,由灌县(今都江堰市)赴松潘作夏毓秀的幕僚。旧时从灌县到松潘有一条俗称“松茂古道”的崎岖山路,溯岷江而上,约里路程。董湘琴是个文人,颇有文才,喜吟诗作文,这一路走来,所见所闻,信手拈来,发而为诗,到松潘时,不觉已成一万多字的长诗,取名《松游小唱》。直到今天,在松茂古道沿线的都江堰(原灌县)、汶川、茂县、松潘,及至川西北高原的阿坝藏羌地区,仍有众多《松游小唱》的拥趸在研究、解读这首诗,许多老人随口就可以背诵几句。

第一程江山雄构,镇夷关高踞虎头。恶滩声,从此吼,大江滚滚望东流。安澜在前,伏龙在后;青城在左,灵岩在右,二王宫阙望中浮。好林峦蔚然深秀,看不尽山外青山楼外楼。竟夷犹,故乡风景谁消受。”这是《松游小唱》的第一小节,写诗人走出灌县西关后所看到都江堰的景色和感受。寥寥数笔,就将整个都江堰景致尽收笔端。据研究者统计,全诗从灌县始,至松潘止,共记述了沿途一百二十多处名胜景物,十八处历史遗迹,十六处民族风情,十多个掌故传说,如沙窝奇景、安顺风光、大禹故里、松州古城等,至今仍是松茂古道旅游线上的景点,珠玑琳琅,洋洋大观。

《松游小唱》这首长诗借鉴了中国歌谣的形式,继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古诗。中国诗歌最早发端于歌谣,产生于自然,来源于民间,合乐为歌,徒歌为谣,民歌民谣就是中国最早的诗歌,如文学史上公认的《击壤歌》《康衢谣》。《诗经》中的国风更是集民歌之大成。这些诗歌一般都比较自由流畅,不似后来的唐诗宋词元曲那样约束于格律声韵。《松游小唱》这种非常接地气的古诗自由化形式,既有古诗的音韵格调,又不受其严格约束,为了表情达意,有时可以句句押韵,有时又转调换韵,甚至有时不求押韵,顺其自然,随吟随唱,非常潇洒自如。

清·董湘琴《松游小唱》

《松游小唱》的语言文字,既有文言的典雅,又有语体的通俗,行吟中感觉如行云流水,自然明快;叙事中则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抒情中直抒胸臆,喜怒哀乐跃然纸上;议论则纵横捭阖,侃侃而谈。这种带有古风的质扑,词曲的文雅,民歌的通俗,新诗的自由的“信口狂吟诵,自鸣天籁”的小唱形式,很受老百姓的欢迎。一句话,天然去雕饰,雅俗共欣赏。

董湘琴(约——),名朝轩,号玉书,又字香芹,四川灌县(今都江堰市)虹口人。董湘琴先生自幼聪颖,敏而好学,年轻时即显露才气,精通文史,擅长诗赋,是清末灌县地区著名文人学者,为同辈人中的佼佼者。灌县名宿尹席珍老先生在八十八岁时为《松游小唱》作序说,他与董湘琴“琴歌酒赋,常相往来,同辈皆以玉堂人物目之,盖其精妙之思,隽永之词有非朋辈能望其肩背者。”然董湘琴先生尽管满腹才华,却科场不顺,仕途不济,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举,直到光绪乙酉年(公元年)他42岁时才取得一个直隶理番厅“岁贡”的资格。面对朝政腐败,家国多难,空有一腔报国之志而又怀才不遇的的他,在极度失望之中,寄情于诗词文章。他在一篇《征雁赋》中以征雁自况,写征雁南飞,万里跋涉,“志皎洁而清尚,餐沆瀣而绝气埃”,慨叹“彼燕雀其安知”鸿鹄之志,表达了自己有心报国而效力无门的志向。

光绪17年(公元年),松潘地区发生动乱,松潘厅总兵夏毓秀督师平乱,夏久闻董湘琴名声,慕其才气,多次致信董湘琴,邀请董湘琴到松潘厅作总兵幕僚,为其出谋划策。也就是在这年9月,董湘琴携妻子一道从灌县出发,沿松茂古道前行,到松潘赴任。

松茂古道是南方众多茶马古道之一,是旧时成都平原连接松潘和茂县的唯一通道,故又称“松茂古道”。松茂古道也是南方丝绸之路中唯一由南向北的一条道,起点在灌县(今都江堰市)西街,途经汶川、茂县至松潘,全长余里,主要路段在阿坝藏羌地区。

远在两千多年前,松茂古道就已经是成都平原通往川西北高原的主要商贸通道了。那时的松茂古道又叫“冉咙山道”,最早在李冰修建都江堰时,得湔氐之帮助,凿通龙溪、娘子岭至冉珑的山道,打通通往藏羌的山道,故称之为“冉咙山道”。山道狭窄、崎岖,为羊肠小道,故老灌县民间还有将娘子岭称为“羊子岭”的,形容为山羊才翻得过的山岭。以前灌县人形容路途艰险,生活艰难就爱比喻为“翻羊子岭”。后经过若干代人的努力,才形成近代松茂古道的线路。

松茂古道

松茂古道虽然多次改道,但总体线路是沿岷江河谷而行,路途崎岖,深沟高垒,水流曲折,沿途风光无限,且行经地区多为藏羌民族,奇风异俗,美不胜收。董湘琴先生这一路走来,被奇异的古道风光和多彩的民族风情所吸引,情涌笔端,写下了这首百年传唱的《松游小唱》。他在《松游小唱》的自序中说:“《松游小唱》者,松潘之游,随游随唱也。曷唱乎尔?自来名士从军、才人入幕,就所阅历,发为诗歌。如白玉蟾、朱桃稚辈,信口狂吟,自鸣天籁,托性情于一时,由来久矣。余自灌束装,以迄抵松,途次无俚,辄欲将所见,以五、七字赋之。而又苦于裁对,聊复效颦,发为小唱,籍以消遣。音之高下,句之长短,所在不计。间有挂漏,亦略其所略。古人阳春白雪尚矣!下里巴人,何妨敝帚自享。二、三知己,以为板桥《道情》可;以为盲女《弹词》,亦无不可。”

董湘琴松潘之行,意在总兵幕僚,为夏毓秀建言献策,目的当然是建功立业,博取功名。在夏毓秀松潘平乱中,董湘琴也确实出了力,立了功,受到了省督的嘉奖,夏毓秀被擢升为四川提督后,董湘琴也被授予蓝翎候补知府。

董湘琴虽然跻身仕途,然以他持才物傲的秉性和行侠好义的作风,以及对清庭腐朽的不满,很快就卷入袍哥“冒顶”案。清朝末期,四川袍哥组织兴起,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四川哥老会(袍哥)成为清庭的严重威胁,而作为袍哥舵把子(人称冒顶)的董湘琴,于光绪24年(公元年)被清地方政府以“冒顶罪”逮捕入狱。董湘琴入狱后,豪侠之气不减,据说常与狱卒、囚徒“夜谈纵酒,砍剑高歌”,根本没把坐牢当作一回事。这年除夕,他竟用二十四张大红纸撰写了一副长联贴于牢狱门口:“无端平地起鲸波,把东箭南金尽情撮合,每当夜谈纵酒,砍剑高歌,色舞眉飞,说不尽英雄肝胆,怎经得囚灯一盏,挑残蝴蝶乡心,禁柝三更,敲冷鸳鸯春梦。隙驹容易过,又赢得元宵锣鼓,神会箫篁,端午蒲觞,中秋月饼。都是前缘同犴狱,问兰因絮果大有来由,几多怨气呼天,覆盆兴叹,含沙射影,幻出些山海仇冤。更何堪茹痛十年,望断马头生角,羁魂千里,音沉雁足传书。魔劫古今同,几曾见荑里文王,圣门公冶,眉州苏轼,堂阜夷吾。”长联的意思是说自己像周文王拘天麦里,公冶长南山被冤,苏东坡乌台入狱,管夷吾囚于小白,完全受的是冤狱。长联贴出后不胫而走,舆论哗然,迫于舆情,当局不得已释放了董湘琴。

邑人何正泰先生,教书为业,自幼接触《松游小唱》,甚是喜爱,退休后应陈道谟先生之邀,出任都江堰玉垒诗社常务副社长兼《玉垒》诗刊副主编,年,也就是董湘琴先生写作《松游小唱》周年前夕,《玉垒》诗刊出专辑刊出经何正泰先生初步标点、分段、校刊的《松游小唱》全诗。虽然此次刊出的《松游小唱》错误不少,但仍然受到读者的热捧,反响很大。

《松游小唱》在沉寂很多年后再度成为热门话题,促使何正泰下决心对《松游小唱》进行一次认真的研究,重新分段、标点,勘误、校注,整理出一个较为忠实于原著的且能传于后世的本子。何正泰历时三载,先后走访了一百余人,收集到手抄本、木刻本、油印本、铅印本凡十余种,翻检近百种书刊,作了十余万字的笔记。为了订正各种版本的讹误和疑问之处,何先生特地购“海鸥”相机一部,从灌县西关出发,沿《松游小唱》所述线路进行实地查访,行七百余里,完成对《松游小唱》的勘误、订正、注释、校对工作,并写下数万字的“校注笔札”。如对“丙子本”文本中“夕阳无限,金乌西落”之后有“旅邸有张罗,松坪沟小酌”句,经实地考察,松坪沟在校场西北,距大栈营一百多里,且不在松茂古道上,诗人不可能离开茂州没多远就“松坪沟小酌”,故改正了疑为后人增补的句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jiangyanzx.com/djysmj/239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