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都江堰
文:宾洪祥
暮春时节,宽阔的岷江两岸树木繁盛,鸣禽欢唱。一个中年男人站在玉垒山上,晨风习习,衣袂飘飘,眼前奔腾咆哮的岷江水,势如奔马,声若雷鸣。
中年人就是蜀郡太守李冰,他生于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已经46岁了。上任以来,常常寝食难安,一边是成都平原急需灌溉用水,一边是湍急的岷江水不断冲毁堤岸,泛滥成灾;有什么办法呢?
夜中不能寐,起坐读史书。当他读到大禹治理黄河,改“堵截”为“疏导”,凿开龙门山引水的成功故事,他异常兴奋,目光坚定,办法有了。天刚亮,他就登上玉垒山,察看地形,谋划方案。
从公元前年开始,李冰与百姓一道,历时五年,手执工具,躬亲劳苦,酷暑寒冬,栉风沐雨,建成了史无前例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李太守可能没想到的是,自工程建成后,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不知饥饿,则无荒年”的富庶之地。他修建的将是造福千秋的伟大工程。人们将把他当作神供奉祭拜。
“驭万物唯因时乘势,故狂澜过堰而安,叠阁依山可起;享千秋在济世宜民,看禾黍垂金以奉,川原涌翠来朝。”这幅悬挂在纪念李冰父子的二王庙内的长联,高度概括了都江堰的建造智慧与泽惠民生。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当之无愧的举世瞩目工程,它的悠久历史、古老传说,两千多年一直被国内外人们折服和惊叹。
现在让我们穿透千年历史烟云,试着轻轻掀开她神秘的面纱,探寻其建设历程、古老技艺,感悟其岁修智慧及深厚人文哲思。
追寻千年历史
岷江出岷山山脉,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到玉垒山出口落差数百米。每年夏秋汛期,常造成东旱西涝,因此古代蜀地有“泽国”、“赤盆”之称。公元前年,司马迁实地考察了都江堰,他在《史记?河渠书》中写道:“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主要意思是:李冰凿开宝瓶口,将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修造分水堰与飞沙堰,减少洪水之害。
建造都江堰的伟绩丰功当属李冰父子。但限于当年的建筑材料与施工技术,初建时只能是临时工程。古语云:创业难,守业更难,都江堰要长久发挥效益也确非易事。原因之一是除宝瓶口外,其它均为木、竹、石块垒成的临时性结构,易被冲散损毁。原因之二是岷江流域多地震,落差大,桀骜不驯,暴雨洪水频繁。因此,都江堰建成后,将其维护好历朝历代都当作天大的事。
最早记载都江堰工程结构的文献见于晋代,距建成已有多年。至魏晋时,已形成分水,溢洪,引水三大工程布局。青城山因都江堰而更加秀丽,晋代时道教于此建上清宫。
唐代都江堰已基本完善,改称为“楗尾堰”。当时筑堤的材料和办法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到宋代才正式命名“都江堰”。在宋史中有“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
至元元年四川谦廉访司佥事吉当普主持大修,改用石料修砌鱼嘴,又用铁一万六千斤铸铁龟,置于顶端,以铁柱固定于滩地上,他第一个将堰体由竹笼结构改为铁石结构。
明嘉靖二十六年,都江堰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洪灾,堰毁堤决。明嘉靖二十九年,水利按察司佥事施千祥修砌石鱼嘴,并仿效元代铸铁龟之法,铸两头铁牛于堰首以保护鱼嘴。
清道光以后侍郎堰才有飞沙堰之名。飞沙堰为侧向溢流堰,高2m左右,宽~m,低水位时壅水入宝瓶口,汛期堰顶溢流,特大洪水时允许冲决堰体。
道光七年成都水利同知强望泰主持大修,到任后便立即到堰察勘,他看见淤积砂石甚多,各堰笼堤大半被冲刷损坏。于是广泛征询各方治水意见,严格遵守“深淘滩,低作堰”古训。在当年冬岁修时,要求“深去江底之积石,低砌笼梗之层数”,并将内外江堤鱼嘴的卵石竹笼,都用竹篾系牢。并在河底置铁桩一根,当作后世淘滩标准。
光绪三年由四川总督丁宝桢主持大修。鱼嘴前端仍采用竹笼、木桩,以保护基础不受淘刷,次年汛期,除鱼嘴外,其他工程均毁于洪水,新鱼嘴运用了13年,后人称作“新工鱼嘴”。
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60年代末渠首工程由临时性工程改建为永久性工程,彻底解决了渠首年年岁修难题。
现在的都江堰保持清代以来的基本面貌,由分水工程鱼嘴,导流工程百丈堤、金刚堤,溢流工程飞沙堰、人字堤及引水工程宝瓶口组成。
探觅古老技艺
在公元前年,李冰与其子二郎建造都江堰时,因玉垒山“崖峻阻险,不可穿凿,李冰乃积薪烧之”。当年火药还没有发明,无法采用爆破手段,他们用火烧石壁再浇水的方法,使岩石爆裂,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终于凿出了酷似瓶的缺口,故取名“宝瓶口”。
明嘉靖年间铸造铁牛技术。地方官施千祥亲临现场指挥,昼夜施工,工匠先用竹笼、杩槎拦江截流,再深淘江底挖坑,打桩余根,桩间黏土回填,桩顶铺石板,然后浇铸铁板为底座,再在铁板上用泥沙做成牛的模具。施千祥命令铸工多名同时点火烧炉,其时,牛模具四周烈火熊熊,50口熔锅内铁水滚滚,百名工匠轮番作业,场面十分壮观。经过一昼夜连续浇铸,两头铁牛终于铸成,“各长丈余,首合尾分,如人字状,以其锐迎水之冲,高与堰嘴平,用铁七万余斤。“
清光绪三年(年),四川总督丁宝桢主持大修。他经多次勘察后得出结论:都江堰用竹笼堤“岁修累甚”,于是将都江堰分水鱼嘴和人字堤全部改用条石修砌。条石之间用铁锭互相闩住,并用桐油、石灰、糯米汁嵌缝。
当代水利专家在分析都江堰工程水力学技术时,还总结出大水趋直、小水走弯、弯道横向环流等原理,这就是当年堤堰“蛇形“布置原因。
感悟岁修智慧
有效管理与岁修保证了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依然能够发挥功能。汉灵帝时设置“都水椽”和“都水长”,负责管护堰首工程;蜀汉时,诸葛亮设堰官;此后各朝,以堰首所在地的县令为主管。
鱼嘴的形状是以一定比例的分水量控制。春耕季节,内江水量约占六成,外江水量约占四成。为了控制内江流量,《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与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以石人当作观测水位的标尺。
据《都江堰铁牛记碑》记载,秦汉之后,都江堰水利工程时兴时废,堰堤屡筑屡毁,水涝、旱荒不断。古代竹笼结构在岷江急流冲击之下并不稳固,而且年年淤积严重。因此宋朝时,订立了在每年冬春枯水时岁修制度,称为“穿淘”。岁修主要是修整堰体,深淘河道。
岁修一般历时近半年,农历冬十月初断流开工、春三月底完工供水。岁修的主要工作是更换竹笼,木桩,疏挖河道。据清代史料记载,每年岁修需换竹笼1.3万余条,年需竹料一百七十多万斤,其中以鱼嘴、飞沙堰用竹笼最多。加上每年巨大的河道疏浚量,工料和劳动力征集成为老百姓的重大负担。
除岁修以外,还有抢修和大修。总之,只有通过年年维修,才能够保证都江堰各部分顺应江心洲地形及河道冲淤变化,使其稳定发挥功效。
品读水利文化
都江堰的水利文化主要体现在人水和谐、天人合一理念,改“堵截”为“疏导”以及“深淘滩、低作堰”是最核心的建造思想与原则。二王庙内对联:“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高度赞颂李冰的不朽功绩。
清同治、光绪时灌县知县胡圻把前人积累的经验编成“三字决”,刻于二王庙内,以示后人:“深淘滩,低作堰,六字旨,千秋鉴;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立湃阙,凿漏罐,笼编密,石装健;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桩见。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勿擅变。“概括了都江堰分水、溢流和河道整治工程的施工技术。
为庆祝都江堰岁修竣工和纪念李冰父子,清明这一天,当地都要举办盛大的庆典“都江堰放水节”,此习俗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都江堰前问道
此刻我伫立堰前,默念“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真想问一问两千多年前的李冰太守,都江堰为什么这么神奇?
金色的朝阳穿透云雾,雨后彩虹横跨宝瓶口之上,朦胧中李冰仿佛前来与我对话:后辈的子民呀,都江堰虽然伟大,但并不神秘。
它是成功运用先贤智慧的伟大工程。在修都江堰之前,《老子》、《论语》、《周易》三大经典已流传两百多年,大禹治水故事也传诵千年,李冰太守采用疏导代替截堵的思想,自然会吸收祖先的智慧。
它是一座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工程。当年鱼嘴、飞沙堰修建都是临时性结构,从前慢,不着急,洪水冲毁后第二年再修,通过年年岁修、反复试错、反复修正才有今天的样子,并非一蹴而就。
它是一代代官员坚守、百姓奉献的结晶。都江堰的功道旁,摆放了十二位古代管堰官塑像,他们在任上始终把都江堰维修好,保护好当作首要职责,一辈又一辈,年年岁岁,率领百姓“深淘滩,低作堰”,毁了又修,再毁再修,谱写了中华民族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长天浩歌。
它是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工程。其道法自然、因势利导、就地取材、因时制宜等朴素思想已经淬炼成中华文明的瑰宝,成为后世取之不尽的智慧源泉。
太阳高升,雾霭飘散,江涛拍岸声唤回我的沉思。再一次环视眼前的都江堰,正如清代黄俞《都江堰》诗:“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恩波浩渺连三楚,惠泽膏流润九垓。劈斧岩前飞瀑雨,伏龙潭底响轻雷。筑堤不敢辞劳苦,竹石经营取次裁。”它是如此伟大而神奇,又是如此亲切与自然。
轻轻掀起都江堰神秘的面纱,沿着它的历史轨迹,你会知道,伟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成功急不来;琢磨透“深淘滩、低作堰”六字智语,你会明白人生应加强本领,低调做人;参悟透艰苦的岁修上演成“欢乐的盛会“,你将懂得,困难面前也可以有喜悦的心境。人生不就是这样吗?
(本文中史料大多采用《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第一卷中谭徐明教授所编“都江堰”条目。特别鸣谢。)
策划|《大江文艺》杂志社
编辑|范语珊
审核|王婷
中国水利作家协会出品
讲述水利人自己的故事
投稿邮箱:slzj
s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