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花随 >> 都江堰市交通 >> 汇河的来龙去脉

汇河的来龙去脉

汇河是我的母亲河,她从我的老家焦柳沟村东约三华里处由北往南蜿蜒而去。

水漫张平桥群众疏通河道

汇河历史悠久,她为我们孕育了令人陶醉神往的孝直文化、和圣文化、史圣文化……,这里曾诞生了和圣柳下惠与史圣左丘明两大圣人,还诞生了数不胜数的文人墨客和知名贤达……当地俗语云:圣人门前水倒流。可不是,柳下惠门前的柳下河,还有左丘明门前的康王河,还真的是由东往西静静地流进了汇河。

和圣柳下惠史圣左丘明

汇河,春秋碧波荡漾,盛夏时有洪水肆虐,它秉持着温和与激荡双重性格。汇河很值得研究,也很值得琢磨。我常想,身处家乡工作,更有责任了解熟知她的历史,了解她的来龙去脉,以备更好地去爱护她,保护她,装扮她。

和圣苑村柳下惠画像

孝直镇段的汇河,以前只是听说她处在汇河的中游地段,并不清楚她的上游和下游是什么样子,她从哪里来?她又到哪里去?近期,对她的来龙去脉的探寻引起了我的兴趣,让人增知,开拓视野。你若有兴趣,就跟我一起探寻吧。

肥城市历史文化中的汇河

汇河,山东省黄河支流大清河的支流。古称衡鱼河、坎河、泌水,俗称汇泉河。发源于山东省肥城市毛家铺陶山、龙山、小泰山,是大汶河下游最大支流。其上游肥城市境内河段称康王河,中游平阴段及下游东平县境内河段称汇河,全长49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除下游有近千米河段为石底河外,其他均为泥底河,落差米,其下游河段两岸均筑有堤防。该河主要汇集肥城市北部、东平县东部和平阴县部分山区诸水,南流至东平县黄徐庄注入大清河。

汇河康王河大清河大汶河东平湖水系图

汇河原在东平县戴村坝以上注入大汶河,20世纪60年代,东平县改河口在下游入大清河。汇河是大清河(大汶河下游)的主要支流,上游建有杨顾李水库、石坞水库等拦蓄工程,下游建有多座引水闸坝,是沿岸地区的重要灌溉水源。

汇河主流发源于肥城市湖屯镇陶山小泰山一带,至湖屯汇陶山前诸河,形成主河道,至衡鱼村,与东来的康王河合流。因该河是若干支流汇集而成,故名汇河。主要支流有康王河、大留河、东金线河、湖屯河、大中泉河等7条。总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其中在肥城共有平方公里,肥城居其中上游。肥城市境内长21.5公里,河床最宽米,最窄80米,全为土河漕。河道平均比降为1/。两岸均有堤防,年防洪标准达5年一遇。

汇河南流,经肥城市、平阴县,在东平县丁坞西北3公里处入东平境,南经丁坞、下遂城、张河桥、口头、刘所至戴村坝,原在坝东侧入大汶河(戴村坝是古代引汶济运的水闸,后为大清河与大汶河的分界点)。东平境内汇河全长22公里,河宽50~70米。建国后,汇河在下游截弯取直,开凿加深,从姜沟改道戴村坝以下直入大清河。《东平县志》记载为75公里,但《泰安市志》《肥城县志》皆称49公里。

水文特征

汇河水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历年降水量因受太阳黑子酌律及大气环流影响,年际变化很大,丰枯交替,旱涝不均。流域最大降水量为最小降水量的3.1倍,最大最小年差值为.9毫米,丰枯水年组交替出现,连丰连枯最长都是4年。降水量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季节变化差异很大,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6~9

月,约占年降水量的3/4,春旱秋涝严重。河水水质绝大多数是重碳酸盐和碳酸盐型。矿化度一般小于0.4克/升。PH值在7~7.5之间,多数呈中性-弱碱性。总硬度大部分在~毫克/升,属硬水。主要原因是地势低洼多年积累,使钙、镁离子增加。

主要支流

金线河,发源于境内尚里、罗汉、中固留一带山区,上游有项白河、五里屯河汇入,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境内长15公里,流至东平县的席桥村以南入汇河,河道比降为1/,年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该河属季节河,如遇山洪暴发,便泛滥成灾。

康王河道

康王河,为横亘市内的最大山洪河道。上游由肥河、康河汇流而成。光绪三十四年《肥城乡土志》载:“肥河发源于黄山东北麓,至泰安鱼池入县境,….。”“康河发源城北五道岭诸山,绕城东而南,至李家屯南入肥河。”建国后,省地、县地图均以康王河注名。康王河上游有6条河道汇入,主要是潮泉、城东河、拾屯河、陈留河等东西横穿肥城北部,该河流经仪阳、老城、新城、王瓜店、湖屯、桃园、石横7个乡镇,至后衡鱼西入汇河。长42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其中境内平方公里。主河道上、中游宽,下游窄,最宽处达米(未治理前),最窄处仅18米。中下游河道比降为1/。

红石河,源于石横镇赵庄、仁里、对福山一带山区,经石横东门、南门南流入汇河,全长7.4公里。年冬改道并裁弯取直,治理河段长3.2公里。年新电厂动工时,又展宽砌石。年镇政府组织民工清淤米,总投资25.5万元,动用土石方15.5万立方米,扩大浇地面积0亩,受益村8个,年增效益80万元。

胡子沟河,源于石横镇北高余、西铺、北大留一带山区,经查庄一带塌陷区(段长3.6公里)、隆庄西南,在后衡鱼村西北入汇河,流域面积42平方公里,总长16.2公里,境内长8.4公里。

大留河,源于平阴县毛家铺附近山区,经村东南流至湖屯镇桥头村北入汇河。年冬建成北大留水库,总容水量16.13方,防洪库容6万立方米。

百尺河,发源于老城镇张花峪东岭、河口村杨山和田花峪村的东沟,南北流向,经陈庄、小窑、百尺、毛小庄汇入康王河。全长10.7公里,水量0.03亿立方米。

城东河,明清时期称康河。发源于潮泉镇孙楼老城镇郝峪、高家峪北山。南北流向。经乔家峪,鲍家庄、李家林、鲍屯、宋屯汇入康王河。全长13.3公里,水量为0.03亿立方米。为防洪蓄水,年建起的“群英水库”。

月庄河,发源于老城镇项家峪、张家峪,南北走向,经乔庄村东、月庄,在李屯南与城东河汇合,流入康王河。全长13公里,水量0.亿立方米。其上游建有小型的“八里庙水库”。

五虎河,发源于安临站镇东虎门、北虎门、西虎门、南虎门、葛家台诸村之山地。自西北向东南经站北头村北流入小汇河,全长4公里,流域面积8平方公里。该河因集五虎一带的山洪成流,故名“五虎河”。年,在葛家台东建起小型水库“东虎水库”,截流蓄水,浇灌田地。

项白河,是山洪暴发形成的季节性河流。发源于王庄镇焦庄、于桃、北尚任一带的山区,由东向西逐渐向西南经邓庄、古留寺、郭庄、张庄、雷庄、项屯、白屯向南沿阴沟、太平流入东平县境入汇河。因此河由东北向西南在项屯、白屯转弯向南,每逢山洪暴发,项白屯段经常决口,农田被淹,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

洼里河,流经边家院境内,从洼里东入境,东北西南流向,经洼里新村南,向西与沟河、沙河汇为一河,于东王村北流入漕浊河,长2公里,宽10米,深2米,该河因紧靠洼里村,故名洼里河。

穆河,发源于湖屯镇境内东北部小泰山,头靠近穆阁寨,故名穆河。自源头而下,向西南流经董庄铺五村(旧村)、东穆河、西穆河过泰临公路至后兴隆村东入汇河,长5公里。其上、中游为季节性河流,下游常年流水。中、下游曾积沙达数米深,~年间挖尽。穆河是穆河村、张庄村以南,有益村、后兴隆村以北大片涝洼地的主要成因。旧时,穆河上游有大片柿树林,每逢金秋时节,柿子落在地上,故有薄屎洞之说,后因战争频繁,柿树被砍伐贻尽。

响水河,旧县志称泌水。发源湖屯镇境内陶山东峪、吕仙村北。因上游地势高,落差大,故名“响水河”,经吕仙村,过冯庄,横过陶山前,在涧北村东往西南,至徐家河洼村东向南,经白庄西、小范庄东(以下又称白庄河),穿薛馆公路,在东湖东村入汇河。长11公里。年公社组织会战,开挖宽10米,深2米的南北向河道,缩短河道1公里,整平粮田17公顷。

栖幽寺河,发源于湖屯镇境内北部陶山西栖幽寺村北,经栖幽寺村向南,经山阳铺蟹店村之间向西南,过下庄东南角、荣庄村,在中湖屯村北流入汇河,长8公里。

马坊泉(原为马房泉),据光绪十七年《肥城市(原肥城县志)志》载:“马房泉本泉座落安乐乡湖屯正西马房东头(即石横镇马坊村东头)出平地土中,自源头池圆七尺,至下源长十七里,阔四尺五寸。流入汇河,转入汶河以济运道。顺治十五年,工部都水司主事上虞张文渊命知县张希达开竣立碑志。”

圣会泉,在石横镇境内。据光绪十七年《肥城市(原肥城县)志》载:“圣会泉,在马坊北平地,自源头至下源百余步,南会引兑泉、震泽二泉合流入汇河。”

拖车泉,在石横镇拖车泉庄(即今泉胜村)。据光绪十七年《肥城市(原肥城县)志》载:“拖车泉,在拖车泉庄北偏东里许。本泉座落安乐乡,拖车泉出平地土中。自源头池圆七尺,至下源长三里三十八步,阔四尺五寸,流入汇河,转入汶河以济运道。顺治十五年部都水司主事张文渊命知县张希达立碑志。”

盐河泉,在湖屯镇境内。据光绪十七年《肥城市(原肥城县)志》载:“盐河泉,在兴隆工南里许。………,出平地土中。源头水池圆七尺,至下源长二里,阔四尺二寸,流入汇河。转入汶河,以济运道。顺治十五年,工部都水司主事上虞张文渊命知县张希达立碑志。”

董家泉,在湖屯镇境内。据光绪十七年《肥城市(原肥城县)志》载:“董家泉,在兴隆庄北。本泉座落本县安乐乡衡鱼社湖屯集出平地土中。自源头池圆七尺,至下源长二里二百四十步,阔四尺五寸,流入汇河,转入汶河,以济运道。顺治十五年,工部都水司主事上虞张文渊命知县张希达立碑志。”

东金线河,原于肥城孔庄北,在席桥东入汇河,河长18.50公里。

洪山河北支,源于东平县上套村,在南山庄北入汇河,河长8.00公里。洪山河南支,源于东平县大井南,在接山北入汇河,河长5.00公里。

西金线河,源于土安、郭山一带,在丁坞北入汇河,河长11.5公里。

护林沟,原于东平县马楼,在丁坞大桥入汇河,河长5.00公里。

上游治理

东平县戴村坝

明永乐九年(年),兴漕运,建戴村坝,汇河入汶,口在坝之上游。为了增加入汶济运水量,曾经疏浚汇河,将上游泉水引入汶河,并设专人看管。漕运停止后,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河床狭窄,水流弯曲,中游有九亏十八弯之称。水流不畅,沿岸又无堤,洪水漫溢。汇河两岸地势低洼。雨季汛期到来,山洪暴发,河窄流量小,排洪差,引起决堤。年夏,山洪暴发,汇河两岸农田被淹,东湖东村大部分房屋被毁。年前,每逢汛期,两岸农田积水长时间不退,造成减产或绝年。年6月,泰安专署成立汇河施工指挥部。肥城成立了施工指挥所,调集人施工,工程从6月22日开工,7月26日结束,完成由境内马家桥以下12公里的河道展宽疏浚,河道由十几米拓宽30~60米,完成土方84万立方米,用工40.32万个。

年,肥城市(原肥城县)继续治理汇河,在隆庄以下截弯2.8公里,建桥7座。完成土石方13.2万立方米,砌石立方米,混凝土立方米,用工6.69万个。投资15.72万元。年湖屯公社在东湖东以东修建水库1座,总库容60万立方米。年,石横镇组织万名劳力兴建汇河综合治理蓄水工程,将隆庄村南长米段,在原20米基础上再拓宽30米,加深3.5米,挖土方15万立方米,用工20万个,工程蓄水量30

万立方米,扩大灌溉面积0亩,投资30万元。年10月石横镇投工15.2万个,开挖河道米。~年12月,石横镇对汇河隆庄至十二孔闸7.5公里堤防全线进行了疏竣复堤,完成土50万立方米,工日34.6万个,完成投资万元。

下游治理

东平县位于汇河下游,总面积约80平方公里。地处东、西山丘之间,中有汇河、东金线河南北贯穿。由于上游流域面积大,河道狭窄,南端地形高亢,常年过水积涝受灾。年始,分期对汇河、金线河两主要河道挖深加宽,两岸弃土成堤。年,开挖南山庄一段河道,长米,底宽35米,上口宽40米,平均挖深0.82米,挖石3.07万立方米,挖土8.9万立方米,用工日7.75万个。年,完成了姜沟改道入清工程,由原从刘所、戴村坝以上入大汶河,改为戴村坝以下,从黄徐庄南的姜沟直入大清河,从而基本上解决了这一洼地的涝灾。又先后兴建了丁坞、夏谢、洪山、南山庄、杨郭庄等引水灌溉工程,变水害为水利。

桥闸

丁坞桥闸,位于丁坞村北汇河上,年建成。7孔,每孔宽6米,高1.5米,自动翻板闸门。用于拦蓄汇河水,灌溉大羊区部分农夏谢拦河闸,位于夏谢村北,年建,叠梁闸板。年改建自动翻板闸门。每孔宽2.5米,高5米,拦蓄汇河水,灌溉张河桥区农田。

席桥拦河闸,位于太东公路汇河桥,年10月建成。3孔,每孔宽21米,高2.5米,自动翻板闸门。用于拦蓄汇河水,灌溉张河桥区农田。

杨郭庄拦河闸,位于西杨郭庄汇河上,年建,原为叠梁式木闸板。3孔,每孔宽6米,高3米。年改建,增3孔,宽高与原闸同,改为自动翻板式闸门。用于灌溉张河桥区农田。

水库

石坞水库,位于肥城仪阳乡李家林东,康王河上游。流域面积87平方公里。年11月动工,翌年5月竣工。坝长米,高16.6米;总库容万立方米,兴利库容万立方米,是境内最大的水库。年蓄水万立方米,泰安地委决定于年6月13日破坝,水库报废。年经泰安专署批准,在原坝址以下米处建一座小型水库,11月动工,年春基本完成。水库设计标准为50年一遇,年一遇校核。总库容万立方米,兴利库容万立方米,死库容12.5万立方米。主坝长米,副坝长米,坝型为均质上坝,最大坝高12.5米。水库有效灌溉面积0.5万亩,实际灌溉面积0.3万亩。

杨顾李水库,位于肥城桃园镇金线河上游的杨庄、顾庄、李家小庄附近,故名杨顾李水库。流域面积21平方公里。年5月建成。主坝长米,副坝米,坝顶宽4米,最大坝高14.5米,坝型为均质上坝。设计标准为50年一遇,年一遇校核。总库容量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万立方米,米利库容

万立方米,死库容5万立方米。放水洞为无压涵洞。长48米,闸门吊锤式,安装2.5吨螺杆式启闭机1台。最大放水流量4.5立方米/秒。溢洪道为开敞式,宽35米,最大泄量立方米/秒。水库安全工程指标,溢洪道宽54米,最大泄量立方米/秒。工程完成土12.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6万元。水库设计灌溉面积亩,有效灌溉面积0亩。

東平戴村壩,城东十公里的大汶河上,世界遗产山东东平县戴村坝,京杭大运河重要的水利枢纽沿用五百年。

东平县历史文化资料中的与汇河有关的河流

大清河,又名北沙河,山东省黄河流域东平湖支流大汶河下游段。大汶河从流过戴村坝始,向西至州城西北马口入东平湖,这段河道称为大清河。河道长29公里。主要支流有小清河、汇河等。大清河,为古汶水的下游,原为古济水的支流,年,黄河夺大清河入海,汶水由鱼山注入黄河,成为黄河的支流。东平湖形成后,大汶河注湖,而后经陈山口、清河口两出湖闸汇入黄河。大清河遂成为东平湖的支流。大清河航道是山东省内河航道规划的重要航道之一,自古运盐船只经常来往于该河,故又俗称为盐河。年运河改道后断航。年4月,京杭运河大清河航道开工建设。通航后,千吨级船舶可经东平湖区航道,通达泰安港东平港区各个作业区。

东平湖一隅

大清河,上自大汶河下游戴村坝起,下至州城镇马口入东平湖,全长29公里,两岸堤距米至米,主河槽宽米至米,河道比降1:10。河道河床尚流泽桥以上北高南低,全河上宽下窄,为宽浅型、流势相对较稳定的半山区河流。河道承接汶河流域全部降雨。

河道变迁

大汶河古称汶水,《诗经》中有“汶水滔滔”的记述。《尚书·禹贡》记载它汇于济水,《汉书·地理志》进一步指明它源出莱芜。此后据《水经注》记载:“汶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西南流会牟汶(今牟汶河)、淄水(今柴汶河)两大支流,又西流入济水。北魏时期,汶水是济水的支流。入东平境后,经鄣城西南、桃乡城西(今戴村坝址),过无盐城(今无盐村)南,西南经寿张城(今霍庄)北、安民亭(小安山)南,入济水。5世纪后,济水上段逐渐埋塞,济水下段以大野泽和汶水为源,唐代称之为清水。北宋时梁山泊以北的济水又称北清河,与汶水合流后又名大清河,汶水演变为大清河支流。金代中期之后,黄河河势南移,梁山泊因失去黄河水补给逐渐干涸,大清河仅以汶水为源,又演变成大清河的上游。年(明永乐力年),开复会通河,引汶水济运,在坎河(汇河)筑戴村坝,引汶水南流至汶上南旺入运河,这一河道改称汶河(即小汶河),而漫坝西流的汶河别称大清河。年,黄河夺大清河入海,大汶河由鱼山注入黄河,成为黄河的支流。东平湖形成后,大汶河注湖,而后经陈山口、清河口两出湖闸汇入黄河。年东平湖水库建成后,汶水漫坝会大清河入东平湖,经陈山口出湖闸入黄河。年,在戴村坝分水入小汶河处筑坝堵塞,小汶河遂废,大汶河演变成河道。

水文特征

大清河是大汶河的下游段,其水文特征依在汶河为准。大汶径流主要靠降水补给,据~年同步系列计算,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6毫米。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深为.5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量为19.0亿立方米。径流的年际变化,根据东平戴村坝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实测资料最大年径流量出现在年,为62.5亿立米,最小出现年,为3.27亿立方米,最大量为最小量的19.1倍。径流的年内分配有74.2%集中在汛期的7、8、9月份。1年8月1日4时,大汶河发生洪水,大清河戴村坝站实测流量立方米/秒,8时达到立方米/秒,大汶河洪水发生频繁,较大洪水在下游段易形成灾害。年戴村坝站最大洪峰流量为6立方米/秒,超过下游大堤防洪能力,造成严重灾害。大汶河上游,多年平均含沙量为1.46~1.70公斤/立方米;下游略小,据~年实测资料,戴村坝水文站多年平均含沙量为1.29公斤/立方米,多年平均悬移质年输沙量为万吨。

主要支流

上游河道

大汶河,又名汶水,简称汶河。发源于沂源县松固山南麓的沙崖子村。汇泰山山脉和蒙山支脉之间诸水,迂回西流,经莱芜、新泰、泰山区、宁阳、肥城、汶上和东平等。在东平县马口入东平湖,长公里(包括大清河),再由东平湖清河门出湖闸泄入黄河,总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河道从鄣城村东倒沟子埝堤入境,至戴村坝长11.03公里,堤距0米左右。戴村坝以下名大清河,长29公里。这段河道原来四汶分流,历经多次演变和治理,方形成今日独流入东平湖的大清河。河底比降3.4:00,河槽宽至米。除北岸北城子至韩山头因靠近龙山无堤外,其他河岸均有堤防,堤距多在米至0米,最宽处(郑庄北)达0多米。汇入的支流均在北岸,其入汶口在戴村坝下游。从东往西,东有汇河,西有跃进河由王台闸汇入。

本干支流

小清河,古右汶河道,是大清河的分洪古道,又名南沙河。汶水漫戴村坝西流至龙崮又分为二,流向西南,成为大清河的分洪河道。小清河流向西南,经郑海南、岔河门南、东、尹村北西绕王圈南,又西经小杨庄、留涯、陈柳林、索桃园、南桥、陈堤、解河马口与大清河交汇流入东平湖。全长30公里,平均宽约米。年之后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分别在龙崮进水口和马口出水口筑堤截流,小清河河道废除。

汇河,古称坎河,俗称汇泉河(汇集诸泉之意),为汶、清河主要支流。发源于肥城县陶山、龙山,全长75公里。流经肥城、平阴,在丁坞西北3公里处入境。南经丁坞、下遂城、张河桥、口头、刘所至戴村坝东侧入汶河。中途有东金线河、西金线河、洪山河、独山河注入。境内汇河全长22公里,河宽50米-70米。建国后,在汇河下游,截弯取直,开凿加深,从姜沟改道,至戴村坝以下直入大清河。

下游湖泊

东平湖,位于县境西部,北起清河口门,南至金线岭围堤,西濒梁济运河和黄河大堤,东沿凤凰山及湖东排渗河。湖中有金山、昆山、土山、鱼湖东排渗、清河,西连黄河。东水库是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安全的重要工程,它的作用是:分滞黄河洪水,削减黄河洪峰。

控制艾山下泄流量不超过00立方米每秒,以确保省会济南、津浦铁路、胜利油田和沿黄千百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同时还接纳调蓄全部汶河来水。水库总面积平方公里,东平县境内平方公里,占全湖总面积的61.7%;

其中新湖区平方公里,东平境内.5平方公里,占新湖总面积的42.4%;老湖区平方公里,全在东平行政区内。水库原设计最大蓄洪水位46米,相应库容为39.79亿立方米,是蓄滞黄河洪水的大型水库,为全省第二大淡水湖。

治理开发

大清河因自古运盐船只经常来往于该河道,故又俗称为盐河。大清河自戴村坝以下,向西流经南城子、龙崮、后亭、流泽、大牛村、古台寺、马庄、武家漫、单楼至马口入东平湖,全长37.7公里。河床宽在米~米之间,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大清河沿岸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通透性好,地下水丰富,东平县主要井灌农业区。大清河是县境内最大的排洪河道。新中国成立前,由于源短流急,含沙量大,加之堤防失修,连年决口成灾。

8年,最大洪水流量曾达到立方米/秒。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多次斥巨资,逐年培修加固堤防,加宽河道过水断面。全河防洪标准由建国前0立方米/秒,提高到0立方米/秒,不仅减轻洪涝灾害严重威胁,而且开始兴利造福于人民。先后修建流泽引清灌溉工程,在无盐、路口、王台、马口等处修建机电

排灌工程。在南城子、武漫、单楼、北桥有多处渡口,方便两岸群众过往。年7月,流泽漫水桥建成。年12月、年7月先后修建流泽大桥和东平大桥(又称王台大桥),大桥为双曲拱钢混凝土结构。后又在流泽大桥西侧修建大桥1座,与原来的大桥并列,分上下道,使国道交通更加方便。

旅游开发

9年动工建设的大清河游乐园项目,位于流泽桥西侧,大清河北岸,属于运河文化区,功能定位于城郊公园、休闲度假、竞技体育等。投资0万元建设了码头、沙滩浴场、飘浮游泳池、水上摩托艇、手摇船、水上飞伞,可开展龙舟、皮划艇赛等竞技体育项

目。配套有停车场、游客咨询服务中心、星级旅游厕所等基础服务设施。年6月,清河公园、清河码头均投入使用。

滞洪工程

稻屯洼,位于大清河北岸,涉及东平镇、老湖、梯门3个乡镇。原系县境北部山区诸小河道及坡水的汇集区,汇水面积平方公里。清初与大清河连通,水涨漫灌落淤,水退耕种。清乾隆三十四年(年)筑大清河北堤后,水由王台闸泄入大清河。由于汛期洼地来水不能及时排出,加之河床逐年淤高,形成常年积水洼地。建国前曾经积涝成灾。建国后,洼内修建围堤束水等工程,实行粮渔间作,并修建王台排水闸,王台、路口等排站。为确保大清河南堤堤防安全,于年,上级确定为滞洪区。滞洪区面积66.1平方公里,常年蓄水位39.5米,蓄水1.95亿立方米;当大清河戴村坝站发生0立方米/秒洪水,威胁南堤安全时,经上级防汛指挥部批准在北堤马口村南爆破,利用该洼分洪,设计蓄水位46.0米,蓄水3亿立方米。洼内有老湖镇、东平镇53个村,6.1万人,.6公顷耕地。

水利涵闸

戴村坝,始建于年(明永乐九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建筑之一。北纬35°53,东经°32,其作用为横截汶水,引河直趋南旺以济运。素有“北方都江堰之称,上接大汶河,下连大清河,具有缓洪拦沙、控制河势、灌溉农田的重要作用。

戴村坝远景

年,蒙古为自东平运军粮至安徽北部对宋作战,在今宁阳县东北汶河南岸开斗门引水入运河,西南流至任城(今济宁)入泗水。从此航运可由泗入汶,至东平入大清河。年(元至元二十年),开通济宁至安山长里的济州渠。6年后又开通安山至临清长余里的会通河。明初,重开济宁至临清长里已淤塞的会通河。由于济宁天井闸南北分水处水源不足,年(明永乐九年)工部尚书宋礼采用汶上白英老人的建议,在东平戴村北筑土坝,后称戴村坝。此坝截断汶水入大清河的水道,开引河穿南旺湖,于南旺镇附近注入运河,并分水南北流。从此汶水一部分由网城引水至天井闸,一部分由戴村坝引水至南旺入运。戴村坝成为当时引汶济运的主要工程。

坝体现状:全坝分三大段,计长.9,南北两段为溢流坝,中段为太皇堤(亦名窦公堤),南段的石砌坝段长.9米。为玲珑坝,长.4米,高程51.3米(大沽基点、下同);中间为乱石坝,长.1米,高程51.5米;南端为滚水坝,长68米,高程51.2米。各坝之间衔接渐变段长80.4米,高程50.8米。

太皇堤:长米,堤顶高程55.5米至56.9米,其临河面顶宽为0.8米,底宽1.5米,白灰砂浆砌块石,重力式挡土墙,后衬顶宽2至3米,坡度一比二的沙土堤。大堤的顶坡和堤脚生长着茂密的乔、灌树木。

灰土坝:在太皇堤北头,长米,顶宽6米,坝顶高程52.9米至53米。南北溢流坝段的两端四座坝头,经整修后的高程,由南向北分别是:55.6、55.7、55.9、56米。戴村坝在地方名胜中被誉为东平新八景之一,“戴坝虎啸”,它宛如长龙,横卧清汶两水之间,夏日东水漫坝,白浪翻滚,声若虎啸。国家曾于年、年、年至年,对其进行四次维修。

引河灌溉

无盐电灌站,位于大清河北岸,东平镇李范村东、韩山前,设计提取大清河水,灌溉东平镇、大羊乡、接山乡山区旱田0公顷。灌区有石砌干渠43.4公里,支渠16公里,斗渠52公里。该站边设计,边施工,未经科学论证,因水源不足,一直未发挥效益。

引清自流灌区。渠首在大清河南岸流泽桥。建拦河闸26孔,每孔宽6米、高1.8米。年建成。年,开挖渠首至州城葛针园村引水干渠1条,全长15公里,设计自流灌溉彭集、州城两镇农田公顷。20世纪末期以后,由于干旱,清河无水,效益较低。

河堤加固

大清河河道全长29公里。大汶河洪水经大清河入东平湖老湖。由于老湖蓄洪运用最高水位由43.29米提高到44.79米,大清河北堤部分堤段的堤顶高程达不到新的设防标准。经黄委批准,对桩号10+~17+堤段,进行增高加固;并对10+~10+、13+~14+、14+~15+三个堤段背河距堤脚30米内的坑塘进行添筑。

附属工程有土牛、各种铭牌标准、植草、植树、排水沟、防浪林等。3年3月24日开始施工,5月31日完工。由山东黄河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监督,河南黄河水电工程公司和郑州黄河工程公司负责施工。共完成堤身填筑土方38.9万立方米,辅道土方3.96万立方米,房台土方1.42万立方米,土牛土方0.76万立方米,填塘土方6.05万立方米,防浪林棵,植树棵,植草平方米,排水沟米。临河征收15米的防浪林,背河征收5米的护堤地。共投资1万元。工程完成后,堤防与级达到3级,设防流量为0立方米,堤顶宽度6米,临背边坡为1:2.5,堤顶高程按超高设防水位1.6米,填塘高程顶高程与相临地面平。

航道航运

大清河航道是山东省内河航道规划的重要支流航道之一,自古运盐船只经常来往于该河道,故又俗称为盐河。到了现代,其水运东自戴村坝,西至马口入东平湖,长33.7公里。戴村坝-武家漫,汛期水大时可行船,冬季阻滞;武家漫以下至东平湖可常年通航。北桥以下分南、北两条航线:北行航线由北桥西北行,经东平湖出清河门,至姜家沟入黄河;南行航线由北桥入新坡河,至安山入运河,下济宁。年运河改道后断航。

21世纪初京杭大运河复航后,此水运线路有望恢复。年4月,京杭运河大清河航道工程开工建设。通航后,千吨级船舶可从彭集作业区清河西下进入东平湖,与湖区航道衔接,一路向南实现“通江达海”,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作为《泰安港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被列入交通运输部“十三五规划”内河水运建设项目。

根据《山东省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大清河航道起点为彭集作业区(兖矿泰安港公铁水联运物流园码头),经王台大桥向西过马口进入东平湖,穿越东平湖北侧水域,与湖区航道衔接,千吨级的船舶可以从这里驶向泰安港东平港区各个作业区。航道全长33.1千米,由大清河航道段和东平湖湖区航道段组成,按照

III级航道标准建设,底宽60米,设计水深3.5米。

大清河航道通航后,与泰安港东平港区、瓦日铁路以及济广、青兰、董梁高速等相互交融,形成一张连接南北、贯穿东西、公铁水联运的交通体系,将有力带动我县乃至泰安市航运旅游、临港经济及相关产业发展。

平阴历史文化资料中的汇河

平阴境内主要河流为黄河和汇河。……境内汇河的主要水系有围河、郭柳沟河、转湾河、红卫河、小辛河、金线河、环河和齐心河等。

平阴县孝直镇汇河橡胶坝

汇河是平阴县的第二条过境河流,发源于泰安(一说发源于毛铺),由肥城市石横镇衡鱼村西入境,流经孔村镇、店子乡、孝直镇,由孝直镇谷楼村南官桥出境入东平县境,过境长11公里,属季节性河流。河道宽50--70米,最大流量立方米/秒,枯水量0.6立方米/秒。境内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汇河在封建社会时,是济运河水源之一,停止漕运后,河道年久失修,逐渐变得窄浅。两岸无堤,夏季洪水泛滥,秋季沼泽一片,至冬季洼内积水不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带领群众对汇河进行治理,开挖新河道,两岸筑堤,同时对汇河的支流康王河、齐心河、小辛河、环河(谷楼)进行了治理,修建桥函20多座,挖排水沟多条。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沿汇涝洼地进行排灌路林统一规划治理,使公顷土地成了“地成方,渠成网,树成行”旱涝保丰收的稳产高产田。年,平阴县对汇河平阴段11.73公里河道进行疏挖治理,共开挖土方万立方米,河底由原来的30--40米,展宽到70米,上口宽98米。堤高7米,堤顶宽8米(形成两条生产路),边坡1:2,行洪能力达到每秒0立方米。现在,汇河两岸已成为绿树成林、桑园连片、蔬菜大棚相连的富庶之地。

戴村坝下捕鱼人

通过对平阴、肥城、东平历史文化资料中关于汇河及相关水系的联合探寻分析研究,它使我们初步看清了汇河的整体面貌,了解了汇河的历史渊源,了解了汇河庞大的水系网络,同时也了解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治水智慧,尤其是让我们体会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加大投入,带领群众艰苦奋斗,战天斗地,治理水患,造福人民的精神风貌。未来的汇河怎样保护?怎样利用?怎样展现她无穷的魅力?怎样让她在新时代绽放靓丽的风姿?这将是一篇大文章,或者说是一部鸿篇巨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jiangyanzx.com/djysjt/235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