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成都市正式公布了第九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成都市范围内共有15处历史建筑入选名录,而都江堰市的著名旅游景点南桥也被成功纳入了此次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你还记得南桥的文化历史吗?今天跟着小编一起再一次重温这段南桥记忆。
西蜀第一桥——南桥
南桥原名普济桥、凌云桥,位于都江堰的城南,因距灌县古城南门(导江门)百余步,“雁翅凌空,直指南道”,所以又俗称南桥。它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好似长虹飞架内江之上,气势不凡,是城南最重要的景观,被誉为“水上画楼”“雄踞江源第一桥”。
现在的南桥通宽13米,长50米,由钢筋混凝土与木结构结合,有三列走廊的古廊桥式风景桥,桥梁筑有八个龙头,桥头重檐彩塑珍禽异兽和各种民间传说戏剧人物。
主廊道内绘有《古堰情韵》《清明放水图》这些宏大之作。马玑的“青城描不尽,客赏意何穷”,杜甫的“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余秋雨的“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以及陆游、岑参、杨升庵、郭沫若、于右任等名家诗词楹联见诸其上。
此外,还绘有“郭巨埋儿”“虞舜大孝感天”“三顾茅庐”的传说故事,这些名句名联故事使得南桥平添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怀古气韵。
然而,这壮丽雄伟江源第一桥的巍然雄姿背后也曾历经百年风霜。老一辈都江堰人的口中,曾流传着这样一句歇后语“灌县出南门——无路”,无路自然无桥,那这南桥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南桥的前世今生
自古以来,都江堰这片河流纵横的土地上,就有着悠远丰富的桥梁文化,据记载:“李冰沿水造七桥。”说明李冰建成都江堰之前就已经在江上建了七座桥,幸许南桥的旧址上就曾有李冰建造的七桥之一。
更为确切的是清乾隆《灌县志》记载:“凌云桥,治南一里。”由此推测,凌云桥便是今天南桥的前身了。
而真正为大众所知的南桥建造者是清光绪年间的四川总督丁宝桢和灌县县令路葆德。光绪四年(年),当时灌县的出纳吴烈堂严格把关,积余了岁修银两千余两,他将全数资金上交县令路葆德,用此银两建成,取名“普济桥”,取“普济众生”之意。
(年的南桥头美.·西德尼摄)
然而,这蕴含了美好意愿的普济桥却也经年风雨飘摇。光绪二十四年(年)岷江大水,冲毁普济桥。
(年代的南桥)
年4月,四川军阀在成都作战,殃及灌县,为阻止军队进击,驻守方遂将南桥拆除以自保,南桥再次无路。
(年的南桥高复昌摄)
年夏洪水,岷江洪水爆发,漂木堵塞桥洞,南桥被毁,随后,才改木桥为混凝土桥墩,正式更名为今天的“南桥”。
(年代的南桥)
年南桥经过改建,才有今天南桥的基本形制。年再次改建,饱受磨难的南桥又恢复了重檐彩绘,雕梁画栋的昔日风情。
(年代的南桥)
(年代的南桥)
一湾水声朗朗、几声都江夜曲,醉卧都江之上。水与月光、光鉴石板、影绰人群,这些都来入梦。时光似乎就此驻留,驻留在一个美妙的梦境,驻留在属于南桥的特有的夜色与风情里。
你想更加了解南桥吗?
请戳以下视频观看《古堰故事——都江堰南桥》
↓↓↓
12:09加强沪都两地长效合作推动康养旅游产业发展|都江堰康养旅游产业投资恳谈会在沪召开
重磅|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公布
权威发布|“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都江堰市新一轮城市规划征求您的意见啦!
深度|以绿色产业项目撬动推进新经济发展都江堰市集中签约.2亿元旅游投资项目
记者:林弘扬、何灵犀
编辑:王碧嫦
值班编委:王泽阳
每日都江堰DNC
每日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