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年版)》。从今秋9月1日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青城小学在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同时,已将劳动课“上”出了特色:以创建成都市中医药文化传承基地为近期目标,将中医药健康知识普及和劳动实践相结合,通过劳动锻炼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中医药知识普及开眼界“同学们,人体有很多感官,哪个器官收集信息量最大?是眼睛。”“预防近视,可多吃带颜色的蔬菜,中医讲究药食同源,所以非常安全。”……5月9日下午,在都江堰市青城小学,都江堰市中医博士后工作室领衔人张大铮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堂《中医药预防眼睛近视》的中医药文化课。他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形象生动的比喻、穿插互动提问的方式,为学生们展示了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
4月初,都江堰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在青城小学举行。之后,市中医博士后工作室承担了该校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任务,通过校本课程设计、中医药辨识,“今天我是小中医”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提升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所以,一个多月以来,孩子们学习中医药文化知识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如果发现眼睛红红的,还有充血的现象,可以用鱼腥草、蒲公英熬水喝。如果眼睛疲劳、干涩还可以加上牡丹皮,持续饮用,能得到有效缓解。”“食材随处可得,方法这么简单。”课堂上,同学们听得饶有兴致,举手提问积极性很高。
市卫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作为传统的中医药大省,正在增强中医药文化自觉,努力建设中医药强省,为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进行各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通过“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畅通了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校园渠道,将中医药文化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和课程,不断扩大中医药文化普及程度,旨在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将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帮助青少年提升人文素养、改善身心健康。
劳动实践深入“百草园”青城小学位于青城山脚下,传说药王孙思邈就曾在这里发现了“川芎”,至此,都江堰种植川芎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为纪念他,如今太平场的药王庙里供奉着孙思邈塑像。因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底蕴丰富的中医药文化传承,青城小学开展中医药教育相对更有优势。校园内有几棵树龄近年的银杏树,校外有占地两亩汇集20多种中草药的“百草园”,老师教中医,学生学中医,从校领导到普通教师,从高年级到低年级,全校形成了“人人踊跃学中医、个个认真传文化”的热烈气氛。
“要把水浇到根部,中草药才能更好地吸收水分。”“把杂草扯干净,才能让中草药更好地生长。”在“百草园”,每次的劳动课上,同学们或浇水、或锄草、或挖土,总会有一派热火朝天的劳作景象。
在学校,“劳动”已成为学校里的一堂“必修课”,在学校里感受春耕秋收的幸福已不再特别,课表里除了“语数外”,也有了“劳动课”时段。该校校长付瑾表示,“我们坚持把劳动教育摆在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为保障课程课时上满上足,学校推动劳动教育进课表,每个年级劳动教育必修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课外校外劳动时间小学1至2年级每周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每周不少于3小时。”
“带领孩子们开展种植、观察、记录等实践活动,培养孩子们热爱科学和钻研科学的思维素养。”青年教师杨丹带领同学们一起参加劳动。丰富有趣的课程,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推动以劳动促教育全面发展进程。五年级同学刘孜琪告诉记者:“在劳动中我感受到了快乐和愉悦,在水葱、灯芯草的身上我感受到了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的精神,促使我努力学习,向上进取。”
为了将劳动实践基地办得更加有特色。下一步,青城小学将继续和校外企业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都江堰分公司,继续拓展校园劳动实践基地,种植如鱼腥草、川芎等更多药食同源中草药。
素材来源:每日都江堰
○
都江堰市教育局
○
成都市都江堰市善政路号
主管:都江堰市教育局
主办:都江堰市教育局发展规划科
总编:李桦
执行副总编:姚永才
责任编辑:李建军
编辑:江亚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